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怎麼“摻和”?教你如何正確處理矛盾

一則“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掌摑對方小孩並推倒老人”的新聞,最近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幼兒之間時常會發生衝突,家長心疼孩子吃虧,想要討個說法,這是人之常情,同時也有家長因為自己孩子愛動手惹上麻煩而頭痛不已。其實如何與他人化解衝突,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人際交往的一門重要功課,同時也是父母的一門重修課。在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後,家長正確處理這個矛盾,不僅可以減輕衝突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還能夠幫助孩子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怎麼“摻和”?教你如何正確處理矛盾

幼兒為何常有肢體衝突

需要指出的是,攻擊行為是人的一種本能,當個體感受到威脅,就會透過對外攻擊來保護自己。成年人由於前額葉皮層發育成熟,有比較好的控制力,會調整內在的衝突,並採用合理的應對方式去處理自己的不安,幼兒卻很難做到。

首先,幼兒正處於“自我”時期,只能考慮到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容易因為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出現攻擊行為,另一方面也不容易意識到攻擊行為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與傷害。

其次,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未完善,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更容易透過肢體行為來表達不滿、憤怒等情緒。

第三,幼兒可能會透過“打一打”等方式與其他孩子互動,下手卻不知道輕重,對方感受到疼痛與威脅後,往往會打回去進行自我保護,這樣就形成了互相打鬥的局面。

第四,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的暴力行為。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暴力,或者經常看到一些暴力畫面,那麼孩子很可能會模仿這些行為,並認為這是解決衝突的正確方法。

一般情況下,前三個因素導致的暴力行為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少,然而不良的環境會不斷強化孩子的暴力行為,是需要特別注意和避免的。

經受或目睹暴力都會受傷

前文提到的新聞事件實際上體現的就是環境因素中的暴力。當事人魯某某在知道孩子“被欺負”後,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對方家庭發生衝突,做出了不理智的傷害行為。而在一旁全程目睹暴力過程的魯某某孩子,會感到害怕,甚至可能比當初跟同學發生衝突時更驚恐,畢竟這是成年人的暴力場景。如果孩子知道爸爸為自己出頭會承擔法律責任,其內心也會揹負內疚和自責,不利於心理健康。

新聞事件中另一位小男孩在家中被外人攻擊,且看到爺爺為保護他被推倒受傷的場景,所受到的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一方面,他會產生恐懼情緒,安全感嚴重受損;另一方面,自覺闖了“大禍”而惶惶不安,不知所措。本是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升級為兩個家庭的矛盾和刑事案件,這場爭鬥沒有贏家。

暴力,無論是來自家庭中的暴力舉動還是校園中的欺凌,都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帶來雙重傷害,而且這種影響會比較持久、難以平復。在長期暴力環境下,孩子可能有膽怯、畏縮、自卑、孤僻、敏感、沒有安全感等表現;相較其他孩子更易出現抑鬱、焦慮情緒;可能對自我的評價很低,沒有自信,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或不被接納;在行為上可能會迴避人際交往,或者與人相處時常有一些攻擊性行為與言語,以及出現厭學、自我傷害等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暴力不僅體現在行為上,有時候語言暴力更具有殺傷力。暴力的語言包括吼叫、尖銳刺耳的聲音,指責、批判、貶低、嘲諷、詆譭等言語(如“你怎麼這麼笨”“你什麼都做不好”“你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以及伴隨著這些語言的兇惡表情和暴力舉動(如拍桌子、摔東西等)。

除了這種激烈的暴力之外,冷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大,如家長忽視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漠不關心和冷淡,或者孩子在學校裡遭到輕視、疏遠和排擠等。

聽聞“被欺負”家長怎麼辦

聽聞孩子“被欺負”,去打對方孩子不對,不去過問也不對,那家長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建議家長分三步走,爭取用良性方式解決問題。

1。控制好情緒

當家長知道孩子被打傷,一定會有憤怒的情緒,然而,如果情緒過於激動或者因情緒而出現了過激行為,則會有一些負面的結果。比如,孩子之間的衝突是因打鬧產生的小矛盾,本不是一件多大的事,所謂的“被欺負”實際上是家長給這種打鬧行為賦予的評判。如果家長反應過度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或者自己受到了一種極大的傷害。這樣一來,孩子會對人與人相處發生的衝突過於敏感和擔心。

另一方面,家長的暴怒,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擔心,以後再遇到這種事就不敢告訴父母了,父母也就失去了瞭解孩子的機會。有的家長情緒激烈,還會怒其不爭,透過質問孩子“為何不好好保護自己”“怎麼這麼懦弱”“為什麼不打回去”等責備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關心。儘管家長的初衷是心疼和關心,但孩子體會到的是指責,這樣會讓孩子誤認為是因為自己笨、弱小才捱打,不利於建立自信。儘管內心憤怒、難過,家長也要儘量維持一個穩定的情緒,真正成為孩子遇到困難時的避風港。

2。藉助老師的力量

老師在孩子心中是非常有力量的形象,當孩子與同學發生衝突,家長在聽聞此事的第一時間應與老師溝通,瞭解相關情況,並請老師出面調解。老師經驗豐富,可以有效幫助雙方化解衝突,教導他們如何正確相處。

3。和對方家長溝通

幼兒這個群體是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當他們發生衝突,家長可以和對方家長進行溝通,協商解決矛盾。如果家長單獨質問或教訓對方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導致衝突升級。

面對衝突孩子可以做什麼

當孩子被欺負,家長必須關心孩子的感受,也不可小題大做,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重要的是要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面對沖突,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

及時告訴家長

當孩子和小朋友發生衝突後,如果感到委屈或害怕,要及時告訴父母。與此同時,父母要給予重視,讓孩子感到被重視和呵護,父母的關愛是對孩子最好的療愈。家長要告訴孩子,無論在外面經歷了什麼,爸爸媽媽都會保護他們。今後再發生類似事情,孩子便不會過於慌亂,不會覺得像天塌下來一樣可怕,會更加敢於面對外界衝突。

正確認識暴力

幼兒時期很容易出現肢體衝突,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過分強調發生衝突是特別不好的事情,進而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也不讓孩子有“是我不好,我弱小,所以別人打我”這樣的誤解。但是,必須讓孩子意識到暴力行為不是受歡迎的正確舉動,遇到分歧可以選擇其他更合適的方式進行處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家長還可以利用這個衝突事件,教給孩子化解人際矛盾的方法。

學會尋求幫助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應對暴力行為:一是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告訴家長,一起來面對;二是在校園裡第一時間尋求老師的幫助;三是告訴孩子,如果對方經常有暴力舉動,就要注意遠離這樣的孩子,做好自我保護;四是鼓勵孩子當場制止對方的暴力行為,比如可以大聲說:“你傷害到我了,必須馬上住手,否則我會告訴老師和家長。”

“總愛打人”怎樣來引導

被打的孩子受了委屈,打人的孩子也不是勝利者。暴力行為沒有及時得到引導,就可能使孩子形成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進而導致人際關係不良。家長髮現孩子存在暴力傾向,可以這樣來引導——

探索孩子背後的需求

幼兒尤其是男孩子容易出現肢體衝突,家長要詢問清楚孩子動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沒有滿足他的需要,還是因為他想和對方一起玩耍等,這樣家長就可據此引導孩子透過正確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家長要讓孩子意識到暴力行為不僅不會讓他如願,反而會離目標更遠。

透過共情讓孩子意識到錯誤

當孩子出現暴力舉動時,家長要明確告知此行為是不正確的,會傷害到其他人。幼兒的共情能力不足,可能無法馬上體會到這一點,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其明白。比如,摔跤會疼,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被打的孩子會感到疼。接下來,再詢問孩子是否喜歡這種疼痛的感受,從而引導孩子明白每個孩子都不喜歡疼痛的感受,要注意避免大力碰觸別人等。透過細心的引導,孩子會慢慢掌握與他人互動的分寸。

以身作則做榜樣

幼兒還不具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通常會模仿周圍人的舉動。暴力的環境和情景會讓孩子出現模仿行為,形成攻擊性人格特質和暴力行為模式。因此,家長要注意維護和平的家庭環境,不僅不要隨意打罵孩子,夫妻之間也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在和外人交往的時候也要注意言行舉止。家長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以身作則,在出現衝突的時候用理性的思維、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方式去化解衝突,幫助孩子見證和學習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良性的人際交往。

總之,幼兒時期的小朋友之間發生衝突是常見且正常的,家長的職責是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讓孩子感受到支援和力量;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讓孩子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成為成長的臺階。家長不要過度害怕孩子被欺負,而應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用成年人的智慧與經驗陪伴其長大成人。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醫師)

(原標題:

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怎麼“摻和”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