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音:蛋包飯

蛋包飯作為日式西餐的一種,通常是用蛋皮裹住雞肉炒飯。

默音:蛋包飯

伊丹十三導演的電影《蒲公英》(1985)是一部奇妙的拼盤式電影,主線劇情嵌套了若干短片,每則對應不同的型別片。短片中有場精彩的廚房戲:流浪漢帶著小男孩溜進餐廳廚房,躲過巡夜保安的視線,飛快地做了蛋包飯。整個過程沒有對白只有音樂,人物動作充滿諧趣,讓人想起卓別林的電影。流浪漢甩鍋炒飯,擠入番茄醬,把飯盛在盤中,下蛋液進鍋,用筷子在蛋液中快速畫圈,等蛋液半熟,右手成拳敲擊拿鍋的左手,只見圓形的蛋液像魔術一般捲起來,變成漂亮的紡錘形。炒蛋被移到炒飯上,這還沒結束,用刀一劃,炒蛋蓬鬆的內裡呈現,再擠上番茄醬,流浪漢和孩子開心地拿著盤子去找同伴們分享。

蛋包飯作為日式西餐的一種,在日本街頭大大小小的“洋食屋”都能吃到。通常是用蛋皮裹住雞肉炒飯,《蒲公英》中用炒蛋蓋飯再劃一刀,頗具視覺效果,據說創意來自導演本人。為電影製作蛋包飯的是老店泰明軒的主廚,此後,“蒲公英蛋包飯”也成了該店的招牌之一。

作為伊丹十三的粉絲,我們去泰明軒吃過蒲公英蛋包飯。飯炒得有點溼,整體不算驚豔。那是個陰冷的雨天,雞蛋和番茄醬的搭配有種沁人身心的暖意。我想,蛋包飯在貴店和小館子的區別在於賣相,無論哪家,總不會難吃。

不久後,又有一次難忘的蛋包飯經歷。

從日暮裡站出來走一段路,便是谷中銀座商店街。名為“銀座”,和繁華的銀座不是一回事,宛如老電影的佈景。窄街位於陡峭的幾十級臺階底下,兩側的店鋪飽經風霜,有家糖果店已超過百年。好幾間店門口擺了攤,炸可樂殼(混了肉末的土豆泥餅)、炸雞、魚店的熟菜、泡菜……然而穿過整條街,也沒看到能坐下吃飯的店。

出了谷中銀座,終於有兩家餐館,一家是吃魚的,在排隊;另一家形同廢墟,玻璃櫥窗內的食物模型年久變色,彷彿下了毒。換了其他時候,我們絕不會進店,但那天餓壞了,不想排隊,鬼使神差地推門進去。店內有客人,不止一桌,這讓人心裡稍微有了底,便坐下了。朋友點了蛋包飯,我要了那不勒斯意麵——又一種日式西餐,把預先煮好的意麵加上培根洋蔥等,用番茄醬炒。

等適應了室內昏暗的光線,才發現四下皆灰,透著放棄的氣息。廚房的油汙尚可,矮個子店主的頭頂一層薄薄的白髮,看不出年齡,牆上的餐飲執照如果是他的,那麼他即便十八歲開始當廚師,也快八十歲了。

端上來的蛋包飯的蛋皮顯得寒磣,應該只用了一個蛋。朋友說,味道居然還行。我的那不勒斯意麵要不是乳酪碎給得太多,也還算好吃。我們吃飯的過程中,陸陸續續又來了客人。我想,他們都是和我們一樣覓食無路,還是這家店有什麼淵源?後來我在網上搜了該店,發現它並非一直那麼破敗,從前由夫妻倆打理,窗明几淨,熟客們一吃就是幾十年。在原材料上漲之前,套餐還帶有一杯咖啡。我不知道店主的妻子是因故休息還是已過世,想起那天的面和飯,不知怎的有些心酸。(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