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散文|巷子傳來敲梆聲

文/宋會強

當代散文|巷子傳來敲梆聲

“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搬來新居處不久,每天一大早,從我居住的鄉駐地社群居民樓相鄰的村莊巷子裡,都會傳來這樣有節奏感敲打梆子的聲音,相信睡懶覺的人會被叫醒。

先說現在的衚衕、巷子,應該稱之為街道更為合適,過去傳統的巷子、衚衕,沙土路,兩邊是石頭砌起的低矮房子,曲裡拐彎,很少有直的。我見過最窄的巷子,兩個人對面行走相遇時,若是穿著棉衣恐怕需要側著身子才能過去,而且還是個拐彎,有小推車的年代肯定過不去,需要轉路。而現在呢?依靠黨的好政策,農民錢包也鼓了,或異地搬遷,或改造重建,房子高大、寬敞、整潔,街道筆直,又是硬化地面,似乎失去了巷子、衚衕的原始意義。

傳來的陣陣梆子聲,我感到奇怪,過去老家賣豆腐可不是這樣的方式,而是吆喝“賣豆腐咾”,口語習慣的叫賣聲,似乎兩個字更具有影響力,於是就變成了“豆fáo(漢語拼音並沒有這個發音)”,後邊一群小孩會跟著起鬨“賣不了給狗吃咾”,這是個別大人唆使小孩的惡作劇。

趁著“割豆腐”(當地買豆腐的稱謂)的機會,我瞭解了這梆子聲的緣由。賣豆腐的是一位50多歲的男性,本地人,前幾年在大連打工,這幾年歲數大了,不想在外地奔波了,就回到了老家做豆腐,並把在大連學到的敲梆子用上了。當然現在是錄音的喇叭,在家錄好音,出門放開喇叭就行,不再用嗓子喊叫。

這讓我想起了1991年我在淄川學習發現的同樣的聲音。當時,我參加了山東省煤炭系統高階技工培訓班,設在淄博礦務局技工學校(現山東煤炭技術學院),學校在淄川區洪山鎮,東面二三里路就是清代短篇小說家蒲松齡的故鄉蒲家莊。學校周圍廠礦企業較多,一大早,街頭巷尾不斷傳來這種賣豆腐敲梆子的聲音,那是真敲,還沒有現在的錄音喇叭。後來瞭解到,在我省濟南、淄博一帶,賣豆腐都是這種方式。

關於賣豆腐的敲梆子,網上有一個民間故事。

說是相傳在清朝咸豐年間,易州有個州官姓竇名福。按當時的規定,縣太爺的名字只有自己的父母能叫,其他人絕對不許叫。如果其他人叫了縣太爺的名字,那就是犯了清朝的戒律,要打四十大板。

一天,一個不知道州官姓名的農民進城賣豆腐,當他走到衙門口吆喝“賣豆腐”時,被把門的差役聽到了,當即被抓緊了公堂。州官竇福把驚堂木一拍:“堂下跪的什麼人?”“回老爺的話,我是賣豆腐的。”州官竇福把臉一沉怒氣衝衝地說:“大膽的奴才,你賣什麼不行,卻偏偏賣我。拉下去,給我重打四十大板!”

差役們按照按照州官的旨意,將賣豆腐的農民重打了四十大板,直打的這個農民皮開肉綻。打完之後,推出了公堂。賣豆腐的農民回到家裡,把捱打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家人。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遍了易州城鄉。從此,賣豆腐的人們就再不敢用嘴吆喝“賣豆腐”了,便找木匠用棗木、桑木、桃木、槐木等硬木鑿梆子,用敲梆子的聲音代替了吆喝。這就是賣豆腐敲梆子的由來。

民間故事畢竟有編撰的成分,是真是假無從考證。比較有說服力的是,在沒有錄音喇叭的年代,敲梆子要比吆喝省力多了,這應該是發明敲梆子賣豆腐者的初衷。

豆腐,在尚未溫飽的年月,只有在過年時才做,幾乎每家都做,雖然過去的大豆不多,但過年拿出十斤八斤的還在承受範圍內,既可以自己吃,還可以招待客人,現在上了些年紀的老人仍在傳承這個風俗。

過去的年月,“三夏”“三秋”是農村最忙的的時候,沒有空做飯做菜,豆腐也是很暢銷的。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一段時間,西面的天寶鄉(現已併入棋山鎮)一時興起做豆腐成風,賣豆腐的隊伍騎著腳踏車二三十里地來我們老家幾十個村莊,經常見到一個村裡有好幾個人在賣豆腐。後來,極可能是外出打工去了,這一賣豆腐的風景消失了。

有一個有關豆腐的俗語“夜裡想了千條路,醒來還是賣豆腐”,常見於老人教育年輕人要腳踏實地,面對現實,不要有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和做法。

由老家每天早晨都會傳來的敲梆子聲,我想起了近幾十年來人們在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

老家自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大規模地外出打工了,幾個人或是更多的人先在當地紮下了腳,你帶我,我帶你,同鄉人越來越多,正是他們在外地學到了許多優秀的東西,去偽存真,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我的一位臨沂籍的中專同學,畢業後我們工作在一個單位。80年代初結婚,我去了他家,給寫了請柬,是用對子紙用毛筆寫的。幾十年過去了,同學父親的名字至今我還記得,不是我的記性多麼好,而是我頭一次見到。婚宴上,新人敬酒的儀式當時就有了,傳到我的老家也是二三十年以後的事了。只是婚宴上菜前的四個點心盤,至今也沒有在老家時行下來。其時,老家請酒盛菜還是用碗,不是有“八大碗”的說法嘛?用盤子的就很顯檔次了。寫請柬、用盤子、婚宴敬酒的風俗傳到老家已是一二十年後的事了。

煎餅本來是沂蒙山區周圍的食品,現在的煎餅果子成為了遍佈全國各地城鄉的普遍食品

前幾年我在北京朝陽區,還發現一家老家莒縣人開辦的羊肉館。

同樣,我的住處一個偏遠山村鄉鎮駐地,也有“蘭州拉麵”“黃燜雞”等連鎖店。

……

雖然自己的學習、工作範圍和生活經歷有限,上述的事例也足以證明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之間、民族之間、地區之間,在物質、精神方面已是南北相通,東西交融,四面八方,縱橫交錯,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正是當今社會的包容、開放,人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社會的繁榮、進步與發展。

作者簡介:宋會強,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隨筆集《鄉情往事》《且行且記》。

投稿郵箱:ddsww2022@163。com

壹點號當代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