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來源:文件網

明朝地方政區是布政使司(省)、府、州、縣四級制。原來的“路”被布政使司代替。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下為府、州、縣,有部分州被合併。明洪武元年(1368),輝州被改為輝縣,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管轄。這是“輝縣”名稱之開始,自此之後,“輝縣”一名一直沿用到公元1988年撤縣建市結束。

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來源:搜狐號·山西青年官方

與歷朝歷代一樣,往往在該朝末年爆發起義,引起戰爭,使人口數量大減。明朝初年也是如此,元朝的連年戰爭,導致人口銳減,田園荒蕪。輝縣、新鄉一帶幾無人跡。統治者不得不從山西等地向河南移民開荒。後世的所謂“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的”傳說即指此事。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至成祖永樂十四年(1416),先後自山西洪洞等地向輝縣遷民多次。輝縣人口增至近4萬人。(見道光《輝縣誌·戶口》)

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來源:百度地圖·街景

由於移民增多,社會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種棉技術也從江南傳來,開始廣泛種植。水利事業發展飛快,水利設施大大增加。僅百泉南流沿岸,依次建起了馬家橋上閘和下閘、張家灣閘、稻田所閘以及裴家閘。此五閘分別被命名為仁字閘、義字閘、禮字閘、智字閘和信字閘。五閘的建成,可“壅水分田,藝以粳稻,荒蕪闢,水利興,地無沮洳之患,民免賠糧之苦矣”(見道光《輝縣誌·渠田志》)。輝縣的縣衙創修於隋,明朝時已重度腐朽。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縣衙官署,其面貌煥然一新。同年,知縣張廉在縣衙右側建立城隍廟。

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來源:百泉藥都·官網

明洪武八年(1375),由隋朝創立並延傳下來的百泉廟會,逐漸演變成藥材交流大會。並自此開始,形成一年一度的全國性藥材交流大會。

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來源:北京時間

明朝有不少的政治家、學者在輝縣留下功績、墨跡、遺蹟和佳話。如著名學者李贄(今泉州晉江人)曾任輝縣教諭,在任5年。期間訪白雲寺,留下《訪白雲寺題詩碑》著名詩篇。後任雲南省姚安知府。54歲辭官,晚年著書講學。寫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名著。明中後期,歷史上著名的直臣清吏,時人海瑞曾稱其為“天下直言第一”的山西巡撫、兵部右侍郎魏允貞,遊百泉時曾大書“蘇門”二字,留在蘇門山上,其字勢蒼勁矯健,倍受後人讚歎。著名文學家李夢陽,反對當時的華靡卑弱的文風,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當時頗負盛名,被譽為“前七子”。(為明弘治、正德時期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延相等的並稱,而以李、何為首。因區別於後起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榛等七子,故稱為“前七子”)他曾任戶部郎中、江西提學副使,遊百泉時,撰寫《嘯臺重修記》碑一通,立於蘇門山巔。著名文學家,文學流派“公安派”創始人之一袁宏道,曾作《遊蘇門山百泉記》,至今仍被人稱頌。

輝縣文化 | 百泉河的五道閘原來來自這個朝代!

▲來源:網易號·春夏秋史

明朝末年,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導致互相傾軋。農民與地主階級、市民與封建統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銳,激起了農民和市民的反抗鬥爭,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崇禎六年(1633)三月,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迫近輝縣城北,騎兵列陣,望之如蟻。九月又逼近西關。崇禎十三年(1640),輝縣遭受蝗災,莊稼顆粒不收。街市以人肉為食。加上瘟疫流行,死者十之八九,屍骨遍地。自然災害加戰亂,使各村莊盡成廢墟。公元1644年,明朝終於滅亡。

資料來源:《共城史話》 張有新 著

侵權宣告:本文如有侵權,請權利人聯絡“輝縣永珍”客服電話156 7056 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