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相信這句話在無數人的腦海裡都有很深的印象,而且它也經常出現在不少人學生時代的校園標語裡。

民國閨女作家蕭紅說這句話的意思無非是告誡人們:人活著就要不停地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努力才是人生的宿命,要透過努力拓寬我們生命的寬度。

正如這句話所言,蕭紅以此種方式度過了她短暫的31年,留下了無數共後人瞻仰的文學著作。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其實,這短短一句話是蕭紅總結自孔子教育弟子的一個典故,同時也濃縮了儒家對於生死觀的思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活著在世時就是要不斷地奮鬥、拼搏,自強不息的人生才有意義。

從古至今,早已有無數仁人志士踐行了這句話的道理,他們靠努力換來了無限的人生價值,以至於在他們辭世長眠之時,依舊受到了後世的敬佩與瞻仰。

雖然儒家思想在當今社會只是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或者化身為社會標語性的口號,但是它蘊含的思想和智慧早已深深地刻在炎黃子孫的血脈裡,而我們受益匪淺。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生而為人,死得其所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是由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弟子們記錄其與尊師的言行而編成的。相信讀過《論語》的人都對子貢,這位孔子的得意門生十分熟悉。

作為孔門十哲的子貢,不僅在當時是善於辭辯的政治家,而且善於經商的他留下的誠信經商的風氣——“端木遺風”影響後世十分深遠。

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弟子,在孔子門下求學的日子,也免不了受到責備。學習不論對於任何人,相信都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子貢甚至都產生了厭學的想法,於是便向尊師請求能否休學。放棄求學,回家休養,在孔子眼裡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不論子貢拿出怎樣的理由,孔子那裡都沒有商量的餘地。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子貢見商量不得,氣得講道,乾脆以後再也不學了,要回家去睡覺。孔子便指著遠處的墓地跟子貢講,你看,那裡都是些在“睡覺”的人,你要想睡覺就跟他們一樣好了。

這簡單的對話得以流傳千古的原因,除了對尋求安逸享樂的世人給予警醒外,更包含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於生死的認識——活著就要努力,死了才能休息。

在孔子眼中,生而為人,首先要學會努力拼搏,進而才能施展“救濟蒼生”的抱負,為國為民而發光發熱才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價值體現。活著偷懶,上課打瞌睡,自然是不可饒恕的行為,除了子貢外,宰予在課上睡覺,更是受到了孔子的嚴厲斥責,謂之朽木不可雕也。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作為儒家開山祖師的孔子,一生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盡一個師者的責任,即傳道、受業、解惑。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輩本是宋國的貴族,但是為了避難遷到魯國。孔丘很小的時候,親人便相繼去世,唯有母親將他撫養成人。

在魯國濃厚的禮樂文化中長大的孔丘,十分地刻苦,他曾經回憶自己青年的時候“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因此,他對於禮、樂、射、御等十分精通。

無論是入仕,開辦私學還是周遊列國,孔子的經歷都困難重重,但他始終都致力於“恢復周禮”,奔波在“克己復禮為仁”的終極人生路上。如果被問及為什麼孔子能夠擁有這無比堅定的毅力,當然是儒家思想的生死觀:生時必須奮發向上,死時才能死得其所。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為何而生,為何而死

順治皇帝曾感慨:“生我之時我是誰?閤眼朦朧又是誰?”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提到:“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說明,古今中外都有無數思想家想要解開“生從何處來,死從何處去”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派都有自己的看法。

其中,西方主流宗教思想認為,人死後將走向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是走向極樂世界還是前往痛苦的地獄,都是需要上帝來根據你生前的德行來做決定的。於是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活著的時候都希望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信徒。

相比較而言,東方思想就顯得深刻又多元,其中有“追求精神超越,生死自如”的佛教,還有“重生貴生,坦然接受死亡”的道教。但印刻在一輩又一輩炎黃子孫心中的還是“成仁取義”的儒家生死觀。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生與死,當然誰也無法迴避,首先應該尊重自然規律。死後的事情誰都無法決定,所以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生得圓滿”。

人的生命本來就短暫,但是創造的價值卻可以因人而異:一個人可以透過不斷的努力,透過自我修養,不斷擴大生命的寬度。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超越死亡的觀念。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中所言極是,生死並不是最重要的,死亡也並不可怕,它只是一種休息的方式。重要的當然是立德、立功、立言,做到這其中任何一件事情,即使英年早逝也不是一件悲觀的事情。

正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在生時,聽聞真理便可死而無憾了。而什麼是真理,便是君子眼中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孟子也曾解釋過:“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捨生而取義者也。”正是儒家眼中這樣的生死觀,影響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捨生忘死,成就自己。

南宋儒家學士文天祥面對元人的招降寧死不屈,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晚清,戊戌變法失敗後的譚嗣同不願逃去,坦然赴死,同樣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慷慨陳詞。

所以,面對子貢厭學的心理,孔子當嚴厲苛責。即使我們沒有遇到民族大義當頭去思考捨生取義的時候,也要時刻謹記“生勤勉,死靜息”的觀點。人固有一死,是輕於鴻毛還是重於泰山都是自己生時是否努力所決定的。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儒家也極其重視死亡

孔子雖然生於封建社會,但依舊是個十分現實的人。他不相通道家那一套追求長生不死的觀念,也同樣不相信這世間做什麼事都要聽從鬼神的道理。

在子路問及尊師與鬼神相關的學問時,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並未直接回答子路的問題,而是勸誡其不要去操心鬼神的事,而是要活在當下,活出價值。

很多人看到這句,反而生出了疑問:難道儒家就不談論死亡嗎。

其實不然,這句話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說給子路聽的。因為子路並不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有時也十分莽撞。遵從“因材施教”的孔子選擇了引導子路不去糾結鬼神之類的問題,不去過多探討死亡的問題。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儒家重視死亡,也十分重視祭祀。但春秋戰國時期,百姓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到鬼神與祭祀的真正意義,孔子曾將精力花在了引導人們對於鬼神迷信,對於生命的終結有更加正確的態度和認知上。

生時有很大貢獻的人,在儒家學派中,這樣的先祖即使已不在人世,但仍如同活著一般,他的精神也生生不息,而後人更應該繼承先祖的血脈,這才是祭祀的真正目的。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蕭紅這句話背後的真相讓人深思!

小結:

儒家的生死觀十分全面,也表現在了中華傳統美德“孝”之中。除了子嗣繁衍,盡孝也體現在:”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人死只有一次,父母離世,子女當盡力送終,不可草率、節儉。自孟子提出此觀點做出表率開始,厚葬也成為了華夏數千年的習俗。

當然,不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還是無數儒學後人,都以“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奉獻”中為生死觀,透過努力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