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點選上方↑

劉傅家園↑

關注我們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文/劉傅俊考

朝聖緣起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歲對於一個男人來講尤為重要,因為經歷半生,能讓自己更加理智地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停下匆忙的腳步,放下繁忙的工作,靜下來,對前半生作一個總結,對餘生作一個規劃……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而四十歲才是真正的開始……。。

轉眼間,屬於自己的四十歲不期而至,誠如上面所講,人到了這個年紀便會開始思考一些以前很少思考的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信仰、三觀、宗教等。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古來大抵說法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傳統。

儒釋道三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我本人,則更加傾向於佛教的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古代,老百姓對於善惡的抉擇是非常嚴謹的,道德的標準比現在要高出很多,個人的譭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宗親家族的興衰,因此在業果(佛教用語,指惡業或善業所造成的苦樂果報。)的取捨上面不敢造次。這或許與上至王宮貴族下到市井街民“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信仰有著直接的關係。佛教裡有所謂的四大菩薩,分別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和大願地藏王菩薩,而為首的文殊菩薩,象徵著大智慧,所以尊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其道場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在佛教經典《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有記載:“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五臺山是全世界佛教信仰者心中的聖地,有大德曾講,能去一次五臺山朝聖相當於500年的修行,可以想象這是多麼的難得和殊勝(事之超絕而稀有者,稱為殊勝。)!因為內心懷有對文殊大士的無比恭敬,對擁有文殊般大智慧的渴望,對五臺清涼勝境的殷切向往,我終於下定了決心,決定來一次不一樣的生命體驗,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願得到菩薩的加持,增長自己的智慧,將生命的價值最大化。

“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念頭已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便愈加強烈,我想這可能就是佛教裡所講的加持吧。一切就像冥冥中安排好的一樣,沿著命運的軌跡,我終於在今年五月得以圓夢,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從容,一如水到渠成。

佛家講:緣起則聚,緣滅則散。

前期準備

先介紹一下我們此次的隊員:(如下圖)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覺耀師(前排中間者,為朝聖短期出家3月,此前為某高新企業高管)

智觀(前排右一,本人,經商,開工廠十來年)

覺水師兄(前排左一,某高校優秀教師,為參加此次朝聖特已辭職)

阿浩師兄(後排中間,為參加朝聖也辭掉了工作近三年的教師工作)

周師兄(後排右一,在北京經商多年)

阿龍師兄(後排左一,年齡最小,大學本科剛畢業)

在此之前,大家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有著各自的社交圈子,就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就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在一起,我深信這一定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因緣,或許是前生早有的約定,才有了今世的這場赴約。不禁想起唐代李源與高僧圓澤禪師相約來世相見的故事,“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緣分就是這樣的妙不可言……。

我們馬上進入前期的物資準備,購買好朝山的各種必備裝備,做好路線規劃。因為對於五臺山所有的資料基本都來自於網際網路,所以其實對於朝山路線,還是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很快,所有的擔憂都被我們腦海裡時常浮現的對五臺山的美好憧憬和嚮往之情一掃而空。待一切都準備就緒,我們整裝待發!

5月30日,大家相約來到了廣東四會六祖禪寺,這是有著“東方如來”之稱的六祖慧能大師的四大祖庭之一。據記載: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禪師處接衣缽後,師交待其“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大師行至今懷集縣便不再南下,在四會貞山山脈便隱居下來,在獵人隊中十五年,水邊林下長養聖胎,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才有了後來南禪頓悟法門的一花開五葉……

出發前,在極其殊勝的六祖八塔前面,我們舉行了一個莊嚴而又簡單的儀式:一字排開,閉目,雙手合十,虔誠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安樂與幸福!沒有豪言壯志,唯有由內而發的虔誠的祈願。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那種久違的本自具足的感動,佛教裡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一種等同虛空的博大精神與宏願,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我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我為自己此生能有這麼一次難得的機會而感到無比幸運,我深知此行將對我今後的人生產生深厚的影響,對此我滿懷期待!

朝聖——從當下出發

5月31日,我們順利到達了心中的聖地——五臺山,雖然臺懷鎮地方不大,但由於現在已近旅遊旺季,遊客很多。初到聖地,抑制不住的興奮消解了一天的舟車勞頓。傍晚,我們行走在原本就不寬的街道上,這裡雖然沒有城市的霓虹,卻也熱鬧非凡。商家的吆喝聲,帶團導遊誇張的講解聲,車子的喇叭聲,每個人都表現得尤為積極和投入,如果將眼下的一切描繪成一副畫的話,取名《眾生相》或許也貼切十分。

“阿彌陀佛”,這是一位著百納衣的僧人在唸,旁邊走過的遊客偶爾會有人供養點零錢給他,我本能地想:十有八九是騙錢的吧,網路媒體早有過報道,本想不理走之,但轉念又一想,據說文殊菩薩會示現出各種形象,對來虔誠朝山的信眾會來時迎八百,走時送千里,只是我們凡夫肉眼凡胎的不認識罷了。當時想,說不定這位衣衫破堪的老僧就是文殊菩薩的示現呢?但願不要錯過了真正的文殊菩薩,如今想起來,我的分別念是如此的理所當然。慚愧至極啊!

在山下的朝拜

五臺山既然能成為五大佛教聖地之首,自然有他的獨特之處。它是唯一一個漢藏顯密同參的道場,也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菩薩道場,全山共有寺院上百座,所以初到的前一個星期,我們基本是在臺懷鎮各大寺院參拜,其中包括了:緣起第一寺——菩薩頂、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大顯通寺、供有佛陀舍利的——塔院寺、供有羅睺羅尊者真身的——羅睺寺、蕎麥文殊的——殊像寺、供有五方文殊的——黛螺頂、香火最旺的——五爺廟等大小上百座寺院。其中黛螺頂和菩薩頂兩座寺院我們是三步一拜上去的(如下圖),一路拜下來,大家無一不被我國悠久的佛教文化歷史深深震憾。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菩薩頂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在臺懷鎮寺院群的留影

朝聖——徒步測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保證此次朝山能圓滿完成,在朝禮完臺懷鎮寺院群后,大家商量決定先徒步五臺一週(約75公里),於是又整理好裝備,帶足了水和乾糧,拿上地圖,一行人便徒步出發開始登五臺:(如下圖)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前行,只為探索生命的真相。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清涼尸陀林殊勝地,共修中。

頭吻大地,心若止水。

有了前期的徙步經驗,基本已對三步一拜的路線及沿途的住宿、注意事項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稍作休整後,我們於農歷五月初一早上8時從大白塔起香,開始了我們此行最重要的三步一拜。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塔院寺的佛陀舍利寶塔(亦稱大白塔),此塔為當年阿育王所造,內有供奉佛陀舍利,現為五臺山的標誌。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掛單金燈寺,與常住法師留影。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滿面塵垢,三步一拜,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合十雙手,默默祈禱,是對生命的敬畏!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頭吻大地,心若止水,……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回家的路雖然很遠,但只要方向是對的,哪怕是三步一拜,也一定會有到家的那一刻。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在路上,內心當中自然流露出源源不斷的喜悅……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迎著朝陽,我們在起伏中前行,只為親見心中那尊本具的智慧文殊……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在上北臺頂的路上,一位法師特別要求和我們合影……。一路上都是滿滿的感謝與感動。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海拔3061米的北臺頂,號稱華北屋脊。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14。5天,完成了一次對生命的叩拜,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很多個14。5天。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朝聖感悟

在五臺山的這一個月,是我人生當中最重要的30天。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一顆浮燥的心很難真正靜下來思考些什麼或者實實在在做些什麼,而如今,我有直面自己的內心並且身體力行邁出實踐第一步的勇氣,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法國的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大部份的人在他的二十幾歲或者三十歲就已經死了,只是等到八十歲才埋而已”。在大部份人的成長曆程中,求學階段,我們覺得考高分數、上名牌學校是唯一的追求;工作之後,我們又認為做高管、當老闆、賺大錢是體現我們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但事實上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生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與外在的財富、地位無關。

民國時期的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出家前生活在人人都羨慕的上流社會,錦衣玉食,名利雙收,中年之後卻突然遁入空門,出家為僧,並且選擇的是清規戒律最嚴的南山律宗,終成一大中興祖師,圓寂之前留下“悲欣交集”四字,給後來的學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對於弘一老師為何會選擇出家這個問題,大師出家前的學生,民國著名的畫家、文學大家豐子愷先生,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人生三層樓”之說:“他怎麼由藝術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麼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不過就這三種人。”

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必須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強!他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賦才能,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自然而為,毫不足怪。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經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須喝高粱酒才能過癮。文藝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師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過癮,必須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所以弘一法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對於宗教我自認為自己十分理智,就佛教而言,如果深入經藏學習瞭解的話,你會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博大精深!對於很多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解答會讓你耳目一新,歎為觀止,頂禮膜拜!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的王侯將相對佛教的尊崇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儒家講“君子憂道不憂貧”,又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一種何等的精神境界,反觀當今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新聞媒體經常報道的如“山寨貨橫行、食品新增造假”等醜陋社會現象的背後折射出的就是人性最大的弱點——貪,人類的貪慾之心大到盡虛空也不能容受!

其實,人生百年三萬六,就算你曾經坐擁江山,權傾朝野也好,富可敵國也罷,百年之後,曾經的輝煌事績也不免會淪為後人茶餘飯後的笑談資本而已。

佛家有一個招請文,我非常喜歡他那悽美的文詞,深邃的意境,它是這樣寫的:

“一心召請:

累朝帝主,歷代侯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如是前王后伯之流,一類金靈等眾。

一心召請:

築壇拜將,建節封侯。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

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

嗚呼!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

如是英雄將帥之流,一類神魂等眾。”

經典上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相隨”。

……。。。

一次對生命的別樣體驗與感悟之旅 ——三步朝聖五臺山

回來後首聚,大家又開始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只是增加了覺知,慈悲與智慧……

颱風過後的東莞滿目蒼痍,人們都在努力地將一切毀壞的東西恢復如初,卻忘記了我們最應該修復的是什麼?

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每天都忙碌著,努力著!不管是勵志的打雞血也好,自我安慰的心靈雞湯也罷,其目的都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加幸福,只是我們都曲解了幸福真正的內涵,我們都早已忘記了回家的路……。

餘生很貴,不要荒費!趁現在還有得選擇,做一回真正的自己吧!與諸君共勉!

劉傅俊考 丁酉歲秋於東莞

結語:

黑塞的《德米安》有這樣一句話:“對於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在那之中盡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動搖地生活。”我們常說,我們把自己弄丟了,我們常常有很多念想,卻總是瞎忙。而信仰卻能讓一顆浮躁的心鮮活而穩定,信仰是精神世界中發出的巨大能量,它能托起沉淪的人生,使人從容,教人向善,讓人無所畏懼。簡單的身心合一,卻形成了一種超強的信念力量。放下原以為不能放下的情愛與物質追求,體悟生命的意義,篤定了內心想要去的方向,過去未來,生生不息,去哪裡,什麼時候開始,只要心是安定、清明的,都是在朝聖的路上。踏踏實實走每天的修行路,一步一當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注:本文首刊於第五期《劉傅家園》劉傅藝苑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