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華:要麼爆雷!要麼退出!P2P還有未來嗎?

兆華Finchannel

金融人說金融事兒

導語

2018年起,P2P平臺集中爆發關門跑路潮,引發社會關注。其造成的影響除了投資者的損失之外,還有市場對P2P行業的警惕和看空。最近,陸金所更是宣佈退出P2P業務,對岌岌可危的P2P行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姜兆華:要麼爆雷!要麼退出!P2P還有未來嗎?

從2007年P2P模式被引入中國開始,已經走過了十二年的風雨路程。從最初的默默無聞,到逐漸被大眾所熟知,在經歷了長達5年的蟄伏期後,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P2P行業門檻大幅降低,規模迅速擴大。2013年開始,隨著各大銀行逐漸收縮貸款規模,提高放貸標準,導致大量有貸款需求但未能達標的人無法在銀行獲取足夠的貸款,從而轉頭向P2P行業尋求幫助,致使P2P行業衍生出企業貸、抵押貸、現金貸等多種貸款模式。

2016年,政府終於對放生多年的P2P行業出手進行管制。在隨後的一年時間裡,相繼搭建出“3+1”框架(一個辦法三個指引),並將2017年8月24日定為最初的備案期限。

然而在備案前的合規檢查中,監管部門陸續發現P2P平臺積累了諸多風險問題,再加上頻發的P2P平臺爆雷事件,在降低P2P平臺數量的同時,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備案期限。

另一方面P2P備案讓不少網貸平臺心存幻想,期盼著有朝一日P2P備案還能“閘門”開啟,重回P2P的繁華年代。然而,隨著一波接著一波P2P平臺爆雷和跑路事件的發生,越來越多的P2P平臺已沒有抬頭的底氣。最近,網貸一哥“陸金所”宣佈退出P2P行業,市場一片哀鴻遍野。從P2P行業發展態勢看,要麼爆雷!要麼退出!P2P還有未來嗎?

備案為何一再延期

關於P2P備案,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協會與監管部門反覆討論多次,啟動時間數次延期。P2P平臺為確保順利“通關”,歷經平臺自查、自律檢查、行政核查、銀行存管、資訊披露、資料報送等各種合規檢驗。可監管備案卻依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P2P備案風險

P2P備案具有信用風險。對於P2P行業來說,成功備案相當於頒發從事金融業務的特殊經營許可,從某種意義上講就等同於監管背書。一旦備案成功,P2P就由民間融資行業變成監管許可的非銀金融機構。在P2P爆雷不斷、跑路頻發的市場背景下,地方金融監管機構誰都不會,也不願意“引火燒身”。因此,對P2P備案也難免會“投鼠忌器”。

(二)P2P監管定位

P2P資訊中介定位與P2P信用中介的事實存在客觀矛盾。P2P備案核心是平臺只做資訊中介,資金存管到銀行,借款人資訊、平臺數據公開透明,投資人自負盈虧,平臺不對壞賬兜底。而實際執行情況很難保證P2P不觸碰資金,很難保證資訊資料公開透明,而這恰恰是P2P金融監管的最大痛點。2019年4月披露的《網路借貸資訊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就P2P風險準備金與風險補償金做出明確規定,一定程度反映出金融監管機構對P2P行業的監管擔憂。對P2P究竟該如何定性,究竟如何監管,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或許也是舉棋未定。

(三)專項整治程序

P2P能否順利備案,取決於P2P行業專項整治程序和取得實質效果。從P2P行業的專項整治程序看,全國各地P2P整治效果遠遠不及預期。全國P2P平臺爆雷、跑路的事件幾乎每月都有發生。今年3月廣東百億級的團貸網被查,5月北京百億級的金信網被查,P2P行業頭部平臺相繼被查說明P2P行業風險令人堪憂,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頓任重道遠。

P2P跑路爆雷為哪般

2016年以來的金融市場亂象整治,P2P行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合規性挑戰。在金融強監管形勢下,多年集聚的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P2P平臺爆雷、跑路事件頻發不斷。作為創新型金融模式的P2P行業,為何頻頻出現爆雷事件呢?

(一)經濟持續下行

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經營面臨嚴峻挑戰。P2P平臺投融資標的多為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有的甚至還是風險較大的國家限制類行業。有的投融資標的雖然為新三板企業,但在經濟波動明顯加劇、企業經營持續惡化、融資鏈條紛紛斷裂背景下,很多P2P平臺入不敷出,無法以新募集資金償還到期投資。

(二)監管政策收緊

從表象看,金融監管政策收緊是P2P爆雷、跑路的直接原因。事實上,即使沒有金融強監管,P2P爆雷、跑路也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金融監管政策的規範收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P2P行業“大清洗”。在強監管政策指引下,原本依靠銀行、信託、證券等渠道“搭橋”融資的路徑被相繼“堵死”,導致“拆東牆補西牆”遊戲規則戛然而止,一些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的P2P平臺開始出現系統性兌付危機。

(三)牽涉打黑除惡

從全國打黑除惡的案件情況看,高利貸、P2P網貸是涉黑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的領域。P2P網貸的不良催收大多依靠電話騷擾、非法暴力等極端手段,有的甚至利用黑社會人員採用綁架、勒索等暴力手段催收,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非法集資、侵犯公民隱私權、擾亂社會治安、非法暴力催收等成為公安機關打擊民間非法借貸、暴力催貸的重點。最近,全國多地P2P平臺涉及暴力催收,被公安機關“一窩端”,實際控制人被拘,使得P2P平臺運轉陷入“癱瘓”。

(四)缺乏風控管理

P2P平臺“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是其經不起監管檢查的主要原因。一些P2P平臺缺乏風控體系管理,對於借款人還款能力缺少風險把控,致使其發展成為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的融資“倒貸”平臺。一些P2P平臺透過虛假設立投資標的,違規開展自融業務,非法套取投資人資金,募集款項投向房地產、高利貸等高危行業;有的還擅自設立賬外賬,挪用投資款項,造成投資人資金體外迴圈。

P2P作為“網際網路+”的舶來品,在中國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經濟矛盾,試驗似乎並不成功。這其中固然有經濟增長規律影響,但金融監管缺失卻是主因。

P2P還有未來嗎

當前,擺在地方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面前的當務之急的問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P2P風險,因為只有徹底控制其風險問題,才能對P2P進行備案,實施有效監管。從國家監管政策導向看,P2P行業正處於大面積“縮水”、逐步出清的階段。

(一)行業出清是重點

今年1月,市場傳出175號文,即《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直接闡明“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嚴格合規在營機構外,其餘機構能退盡退,應關盡關”政策導向。在監管壓力和合規成本面前,大量P2P平臺不得不主動退出。今年3月,運營10年P2P平臺紅嶺創投宣佈清盤。7月P2P累計成交量達1600多億頭部平臺“網信集團”宣佈將“良性退出”;網貸一哥“陸金所”隨後也釋出官方資訊,宣佈退出P2P網貸業務。隨著金融監管力度持續加大,未來將會有更多頭部平臺選擇退出。

(二)化解風險是關鍵

事實上,在金融監管機構大力壓縮P2P網貸業務,實現業務規模、出借人數量、借款人數量“三降”目標的同時,P2P網貸爆雷、“小震”也成為行業出清的一種常態。拆彈、引爆已經成為防範化解P2P行業風險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和監管機構把控制“爆雷”頻率,把握“小震”節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據網貸之家資料顯示,2018年7月,單月新增問題平臺200家;今年7月,單月新增問題平臺銳減至25家。7月P2P網貸成交量900。28億,同比下降62。19%;正常運營P2P平臺數量降至787家,較6月末減少30家,較同期減少52。78%。與2015年3543家的高峰值相比,78%的P2P網貸平臺已經以各種方式退出市場。

(三)網貸轉型是方向

P2P網貸究竟何去何從?根據目前的監管傾向,基本可以勾勒出P2P轉型大致方向:一是向消費金融公司轉型,這是良性退出P2P頭部平臺的最佳選擇。二是轉型網際網路小貸,這是P2P中小平臺轉型比較傾向的一種選擇。三是轉向助貸模式,主要為持牌金融機構客戶導流、撮合信貸業務。三種模式比較,前兩種轉型方案壓力在於資金門檻和金融牌照申請,其難度絲毫不亞於P2P備案。相比較而言,轉型助貸模式可能是絕大數P2P平臺轉型相對現實的做法,但助貸模式究竟能走多遠,還要取決於金融監管的未來走向。

擺在P2P面前的道路也許就剩下兩條:要麼退出,要麼爆雷。從長遠看,P2P退出江湖或是遲早的事情。

(本文源自2019年《零售銀行》雜誌第8期)

(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ID zhfin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