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沸騰十五年

讀書|沸騰十五年

文/麥田

第76個故事,2300字

親愛的讀者朋友:

每當讀完一本書,我往往能從書中獲得不一樣的提醒、得到一點經驗。這些提醒和經驗,可能與書的作者想呈現給讀者的主要思想相去甚遠。然而,在作者主要思想之外,又找到一些提升自己能力的精彩內容,是不是讓這本書更有趣味了呢?

古語云:無心插柳,柳成蔭。

最近剛讀完一本書,名為《沸騰十五年:中國網際網路1995-2009》,作者:林軍。

這是一本講述中國網際網路從幾粒種子長成茂密森林的書。

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

關明生教衛哲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對付”馬雲。

衛哲之前在百安居的上司就是董事會,董事大多是英國人,最多就是每年開個會。加入阿里巴巴後他就有些不習慣,因為馬雲作為創始人,時時刻刻都在。

比如衛哲開會,馬雲會加入,他有時晚到、有時早退,而且一來就對業務指手畫腳提建議,有時候意見就和衛哲不一致。

關明生給衛哲出了個招:以後馬雲來,他一說話,你就說“就照馬總安排的辦,會議結束”。連續兩次,馬雲覺得不對勁,他說:“我也就來隨便說說。”衛哲說:“沒有,你是老大,你來說,我不能在會上跟你爭。”然後馬雲就知道了,衛哲的會他就不來了,或者來了也不說話,或者最後說。”

阿里巴巴的潛規則——跨級瞭解情況,逐級佈置任務。

在我看來,這是一段關於管理實踐的經典案例。

透過這段話,我得出幾個粗淺的認識:

一、人無完人。

口吐蓮花的馬雲,那個時候,也會犯這種越級安排工作的管理忌諱。管理者普遍需知道並遵守的管理準則,偏偏未得到網際網路界數一數二的人物重視。

二、網際網路企業也是“企業”。

企業有基本的執行規則。領導簽字才能蓋章,開會是部署工作的重要手段,老闆可以跟下屬當朋友,但下屬是不能真把老闆當朋友。企業並不會因為有了網際網路“基因”,比如大家都穿牛仔褲,就沒了基本執行規則。

三、管理意見不一致是會發生的。

網際網路企業解決管理分歧的方式,並沒啥特別的。

以此段描述,我想引出本人對於整本書的看法:

網際網路沸騰的十五年圍繞的仍商業的本質:滿足需求。

此書,以年為章,以紀年體的方式,描述了從1995年到2009年發生在網際網路上的大事。以年為載體的描述,讓讀者可以以自己的年紀來回憶很多身邊親歷的網際網路事件。這些事件,透過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貫穿起來的。至今,很多名字仍活躍在舞臺的中央。馬化騰、李彥宏、雷軍、馬雲、周鴻禕等等。

當這些名字竄起這些事件,看著風雲人物的對弈,縱橫捭闔,網際網路江湖裡各色人等的起起伏伏。一些人走到一起,又分開。一些人笑到最後,一些人銷聲匿跡,一些人仍在悶聲發大財。讀者讀完這本書,多少能透過事件背後企業的掙扎、博弈、奮進歷程,獲得一點心得體會。

此書值得讀的另外一點是,讀者會發現QQ、163郵箱、大話西遊、傳奇、征途、QQ空間、開心農場等,這些很多人曾沉浸其中的網際網路產品,它們的誕生竟夾雜著如此多的跌宕起伏。我作為一名喜歡網際網路、由網際網路伴著成長的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內心無比澎湃。這本書雖然只寫到2009年,然而近十幾年來網際網路的程序並未脫開前十五年的開疆擴土、戰國春秋。

但是,說來說去,都是關於錢的事。

從書的內容看,作者不輕易表達主觀看法,更多是引導讀者瞭解當時網際網路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客觀呈現當時的事件為主。然而沒有觀點的書會成為流水賬,失去很多趣味,可讀性就會差很多。一本書不帶有一點傾向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可讀性、觀點、事實陳述之間拿捏得準,考驗作者的功力。作者很好把握住平衡,在需要提出觀點時,含蓄的多描述了一些場景,或者借用他人的話,亦或者用一些中性的詞語。

其中的潛臺詞,讀者自行去體會理解,更有意思。

作者沒有把太多的篇幅聚焦於對人物的描寫,對幾位網際網路頂流人物,更是著墨不多,僅僅幾筆帶過。可就這幾筆帶過,卻幾乎已把這些人物的性格特質描繪得一清二楚。

比如:馬化騰。

僅在騰訊創業時那幾段重點描述過,之後關於騰訊開疆擴土,與各路人馬混戰的故事,馬化騰幾乎不再是需要下場掐架的人物。當我們看馬化騰的那幾段重點描述,讀者可以很快聯想到,在他領導下的企業,最終的走向應該就是這樣的。

還有雷軍。

作者說,他在北京中關村人民大學正門對面的燕山大酒店與雷軍告別。“車窗外凜凜冷風中,西裝革履、挎著雙肩包的雷軍面色平靜,揮手告別。”

對一位堅毅而果敢的人物,這是多麼簡練而褒讚的描述。

作者關於陳天橋、周鴻禕、史玉柱的描述卻也是如此。我們能從作者的文字中看到,這些人,就是這樣的。屬於大開大合式的人物,什麼時候都能大開大合;屬於一招斃命的人物,隨時都想致對手於萬劫不復;三板斧百試不爽的人,兜來兜去還是管用的三板斧。

讀書|沸騰十五年

照片裡的人物名為陳年,在雷軍的支援下,創立凡客誠品。

這張照片,給我最直觀的資訊是:網際網路界的人物很多早已是需“手捧枸杞”的年紀與形象了。歲月在寂靜與不知不覺中早已離去了。十五年的故事,並不算長,可如果加上成書至今,已是近三十年了。1995年時,我年僅十來歲,2009年時也才二十六七歲,現在已是即將步入四十,到了思考人生,需要做減法的年紀了。

凡客誠品的衣服,我買過,很喜歡。因為本書作者似乎對凡客的思考多了一些,我想起它來。

如果,它還在,我年少的心就還在。

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關於陳年、凡客的文章。

2018年,曾經負債30多億的凡客,總算把債還得差不多了。那時,陳年心生退意,去找雷軍,把他這個想法跟雷軍說。

陳年稱,那個時候和雷軍已經認識20年了,“過去我們坐在一起呢,總是說不完的話,但是那天聽完我說這個想法以後,他半天就沒說話”,後來他們要了兩小瓶啤酒,喝著喝著,雷軍就像自言自語一樣說了一句:“哎,我還在戰鬥呢。”

這就是為什麼,雷軍一直都是我的偶像。

只要我們願意,什麼時候都來得及。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