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一石激起千層浪,機器人賽道或許只是曇花一現?

自去年嘴了一句“擎天柱”人形機器人,時隔一年,馬斯克重提機器人,表示明年便有望生產第一個版本的Optimus機器人”,且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將是“史詩級別”。

這一年裡,馬斯克異常低調,而這攢了一年CD,大招終於放了出來,關於人形機器人是否必要、有何價值、應用場景、放量節奏、技術方案的討論此起彼伏。

從機器人概念板塊的過往走勢來看,去年12月17日機器人概念創下歷史新高;隨後今年上半年持續下跌,至4月下旬,最大跌幅達39。41%。

而資本市場似乎也十分買馬斯克的賬,昨日機器人板塊掀起漲停潮。機器人指數從年內低點3626。69點以來,截至昨日收盤,板塊漲幅已達55。68%,基本收復今年跌幅。

馬斯克一石激起千層浪,機器人賽道或許只是曇花一現?

1

千億藍海,未來可期?

根據應用環境,可將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

工業機器人是指應用於生產過程與環境的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是指除工業機器人以外,用於非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機器人,可分為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

馬斯克口中的Optimus機器人正是屬於服務機器人。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1年)》,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約839億元,目前國內機器人市場以工業機器人為主。

但從增速上來看,服務機器人空間更加廣闊。

近年來人工智慧獲得迅速的發展,長期來看,未來人工智慧最大的應用市場將出現在服務機器人領域,視覺引導機器人、陪伴服務機器人等新興場景和產品快速發展。隨著消費群體日益強大,服務機器人市場空間更加巨大。

2016-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的年均複合增速達34%,市場規模總體增速高於工業機器人,預計2023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600億元。

民生證券表示:

展望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速度,我們認為可以參考特斯拉電動車的放量節奏。

特斯拉汽車銷量的絕對額增長是從Model-3的推出開始加速,起初走的是高階概念型路線,往往是忠實粉絲開始應用,同時蒐集各種資料進行改進,然後逐步起量。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過程可能也與此有相似之處。

馬斯克的進場,讓國內與國外科技企業都紛紛注意到這個賽道,在做前瞻佈局。一些領先企業在做準備,明年也將推出,因而真正放量時不僅要考慮特斯拉,其他國內外企業也會放量。

2

距離產業化還有距離

即便機器人賽道持續升溫,但從現狀來看,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現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首先,機器人需要找準定位,明確其未來應用場景。

目前已實現量產的機器人都有著明確的應用場景,而且這些應用場景無論是To B還是To C都有大量的剛性需求,例如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實現的搬運、焊接、點膠等工藝,掃地機器人的家用功能,電力巡檢機器人在電網的應用等等。

然而現有的人形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包括商業領域的導覽接待、特殊環境下的搜救搬運等工作,尚無能夠大規模應用的剛需場景。

因此,人形機器人要實現大規模產業化落地,前提是需要找準某一細分領域或者特定場景下的市場需求,同時兼具實用性和價效比。

其次,機器人成本高企,產品價效比較低。

人形機器人結構複雜,對智慧化和感知能力的要求更高,除了控制器、伺服驅動、減速機等傳統機器人必須的零部件之外,還要加入大量感測器、機器視覺以及軟體層面的AI互動系統等,所以製造成本十分高昂。

以美國敏捷機器人Digit為例,其對外售價為25萬美元;而Tesla Bot要實現2。5萬美金的預期售價,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多方位的技術突破以降低生產成本。

最後,機器人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目前尚處於功能相對簡單、初步智慧的形態。

總的來說,人形機器人對智慧化水平、通訊、執行、感測等方向的要求非常高,最終較為理想的人形機器人一定是經過多次迭代,不斷打磨後的產品。

3

機器人ETF

特斯拉機器人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整個產業快速發展的序幕。

未來一段時間,預計很多科技企業都會向人形機器人的方向努力,爭奪賽道,產業趨勢可能會加速來到我們面前。

目前市場上共有3只機器人相關的ETF,但總體規模並不是很大。

儘管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現產業化仍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但特斯拉新一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若其能夠明確市場需求,並且在成本控制和技術水平之間形成有效平衡,就有望實現商業化的落地和規模化的量產。

都看到這裡了

還不快快

點贊、轉發、加關注?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