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莊印記-有關苞谷的散憶

點選並關注上面藍字“管理學習自留地”,從此你的職業人生與眾不同!

企業規模在億級以上的CEO、CIO、CTO、資訊化專家、業務專家、流程專家、技術總監、產品總監、研發總監等都在關注的精品微訊號!

自幼伊始,古樸英莊和肥沃土地是我暢玩的樂園,在此我度過了美好的十年時光。然而人到中年,回想往事,覺得幼年的生活更多是一種淺淺體驗和感悟,不是真正的農村勞動。相比鄰家其他小夥伴,我的童年幸福很多,不用天天打豬草,不用照看小弟妹,不用做飯洗衣,我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對於農活,我僅僅知道一點皮毛,沒有幹過耕犁套種,沒有碾場打麥,很多都是蜻蜓點水而已。如果從所有的農活裡選出一種,那麼我最熟悉的當屬種植玉米,宛城俗稱苞谷。

後莊印記-有關苞谷的散憶

每年陽春三月過後,空氣中瀰漫著春天的清新氣息,樹木花草,枝頭嫩綠淺黃,田間地頭,紅粉白綠,嚶嚶嗡嗡,生機勃勃,到處彰顯著生命的原始活力。

每到這個時候,在合作社工作的父親就會抽空到自家地裡,看看土壤,瞭解狀況,這是多年的老習慣。他帶著專用鐵鍁,鍁頭明晃晃,能夠照出人影,相當鋒利,可見用了很多年。他從地頭,地間,地尾三處,分別深挖幾下,然後用粗糙乾瘦的手,挫磨土壤,仔細觀察,好像老中醫看病一樣,望聞問切,更離譜的是,有時候還會嘗一下。

對此,作為小尾巴的我頗為不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跟著父親,我慢慢了解了一些農業知識。如果土地瓷實,較硬,缺乏水分,酸鹼度不合適,那麼就要深耕翻地,疏鬆土壤,適當澆水,可能還要施一些農家底肥。為了糧食收成好一些,翻地必不可少,就像人要活絡筋骨一樣,種地和養人的道理類似。

後莊印記-有關苞谷的散憶

苞谷需要點種,大人利用鋤頭,輕揚,稍用力,在地裡刨一合適小窩,小孩協助把幾粒苞谷種子丟到窩裡,接著大人迅速把土蓋上,掩埋種子。走一步,鋤一下,如此迴圈,直到長長的一壟種完。丟種子的農活我幹了很多次,除了玉米,還有綠豆,黃豆,我都丟過。不僅僅我家,我也給三姑家,六伯家,七伯的地都丟過。

在沒有幹之前,望著大片的莊稼地,覺得一鋤一鋤的刨,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幹完,有些發愁。一但你幹起來,就會發現,有些事情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從你開始的一刻起,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隨著自己端的塑膠盆或挎的小布袋裡的玉米種子慢慢減少,一壟又一壟的翻新泥土在你身後,你會發現,種地也不是個難事。同時你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做了一樣不平凡的事情。

父親,七伯,楊大哥,他們應該都非常懂種地。尤其七伯,我見過很多次他勞動的身影,迎著日出,揮汗如雨,不停勞作。他不懂工匠精神,但是我覺得他乾的每一樣活簡直就是藝術品。點種苞谷的時候,一鋤下去,掀起土壤,乾脆利索,從不拖泥帶水,我放入種子,他蓋上土。對於窩邊大的土坷垃,他會用鋤頭敲碎,雜草,他會鋤掉。如果掩埋不均勻,還會從旁邊勻一些碎土填滿蓋嚴。蓋土的厚度要適中,太厚不會出苗或者出苗晚,太薄沒有養分容易死。這一系列的嫻熟動作展示,好像他天生就就是一個種地藝術家,堪稱完美。一壟下來,沒有標尺度量,整齊均勻,窩與窩間距相差無幾,彷彿同一個模具刻出來的一樣。

七伯識字不多,不善言談,悶頭幹活,從不偷懶,為我家幹了很多農活,有幾年還在我家吃住。他偶爾會告訴我,土地就是咱農民的命根子,你對它好,它就會對你好。

後莊印記-有關苞谷的散憶

剛點種的玉米,一定要涵養水分,土質疏鬆要有墒,否則不出苗的情況會很多。如果各種條件都具備,那麼十天左右,就有小苗陸續露出,剛出的苗,不能幹旱,要及時補水。等長到一定高度的時候,要踢苗,保留一棵長勢茁壯的大苗即可。如果一窩所有的苗長相都偏弱,那麼最好保持兩,三棵。隨著個頭的增長,雜草會偏多,這個時候要及時清理,防止與苗爭奪營養。根據長勢,土質養分,還需要施一定的鉀肥或複合肥料。到半人高的時候,苞谷棵慢慢抽出小穗,後期管理相對簡單。

苞谷棒沒有成熟的時候,比較嫩,適合蒸煮,受人喜歡。每次回鄉下,三姑父或黑臉哥都會到自己種的地裡,給我掰一些,叫我回城裡帶上。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一陣風吹來,莊稼地嘩嘩作響,宛如作物驕傲的說,我成熟了。望著大片豐收的苞谷地,農人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彼此相互交流,誰家的苞谷棒大,顆粒飽滿,肯定收成好,一定要問問咋種的。此時,苞谷棵中下部位的葉片已經發黃變老,甚至枯萎,只有頭部,略微有些青色枝幹。中間偏上部位,一顆顆碩大的苞谷棒,有些已經掩飾不住自滿的姿態,露出飽滿的顆粒,宛若健美的肌肉。高高的苞谷地,由於部分苞谷葉片依然鋒利,會割或劃傷身體,大人們包裹嚴實,挽著筐在掰。

小孩子們比較淘氣,在苞谷地裡亂竄,皮糙肉厚,也不在乎。在一人多高的苞谷地裡玩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逮蟋蟀,捉螞蚱,穿成串,油炸或煎,焦香可口,好吃的很。小孩子還喜歡去找一些嫩苞谷,屬於意外收穫,然後把他們攏在一起。這些長相多數都是歪瓜裂棗,指甲一掐,能出汁液。拿回家,剝包洗淨,蒸煮,一個人能吃好幾棒。個別細長嫩黃的苞谷杆,有點像甘蔗,俗稱甜杆,上面沒有結棒,剝皮吮吸汁液,口感微甜。

後莊印記-有關苞谷的散憶

大人們把掰的帶包苞谷,放在地頭,裝進麻袋或長蟲皮袋,用架子車上拉回家。七伯一般是拉車的主力,他先把繩繃帶斜套在肩上,雙手緊握車把,用勁,背部肌肉繃起,父親和其他人會在後面推著。架子車拉動過程中,用力不大,除非上下坡,需要掌握力度和方向。如果地塊離家遠,有時候他們也會換著拉,不過父親太瘦,看起來沒勁,幹活沒有七伯麻利。

運回家的苞谷,為了防止發黴變質,要及時掰包晾曬,風乾最後的水分。在收穫的季節,你會看到後莊房前屋後都在曬苞谷。有些人家還會像編辮子一樣,把苞谷編成串,掛在房簷下。我家大門口蓋了兩間平房,一般在平房頂晾曬。平房頂部中間留有小口,方便上下東西。鄰居之間,針對收穫的果實還會總結交流,來年如何耕作,使收成更好。

收穫後的苞谷,餘留地裡的秸稈是良好的燃料,使用掘錛,一顆一顆的刨掉,用架子車拉回家,垛成四四方方,和花柴,麥秸,其它杆類堆一起,成為農家燒火做飯的良好柴火。

後莊印記-有關苞谷的散憶

曬乾後的苞谷,一般用手摳,也有小型機械脫粒的手搖工具。當時我家買了黑白電視機,每到晚上,母親就把玉米棒攤在屋裡,來看電視的人,邊看邊摳,還會議論一下電視劇的內容。摳玉米是有技巧的,先用一字型螺絲刀,順著玉米粒的紋路啟開一溜,然後中間隔一溜再啟,這樣摳玉米的人就比較容易剝籽。如果硬摳,不一會兒,手就痠軟無力,可能還會磨出血泡。當時宛城電視臺剛成立,電視內容不多,但電視是個稀罕物,只要放電視,很多人就會來看。我經常會在哪裡賣力的攪動手柄,看著苞谷籽落下,很有成就感。一個晚上,滿屋子的人可以幫忙摳很多苞谷棒,不幾天,我家的就會全部摳完。然後父親會把它裝進麻袋儲存起來。

苞谷籽通常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粉碎成綠豆大小的仁,宛城俗稱苞谷仁,很多人家都當主食吃。另外一種是打磨成面,俗稱苞谷糝,有些還能脫皮,口感較好。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夠吃上一頓白麵條,十分難得,家家戶戶的早晚飯都是紅薯苞谷糝居多。當然苞谷面可以蒸饅頭,俗稱窩窩頭。配些白麵,能夠做成花捲。雖然苞谷是粗糧,但是也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農業機械化裝置廣泛應用,種收苞谷基本不用人力,秸稈可以直接粉碎還田,成為肥料。測土壤成分的儀器,一應俱全。莊稼澆灌便利,年年豐收,人們再也不用為吃喝發愁。很多年過去了,童年種收糧食的情景僅僅存留在我的記憶裡,作為一段人生經歷珍藏。我的下一代可能從來不會知道父輩在農村的經歷,他們偶爾也會喝紅薯苞谷糝,然而僅僅是換換口味而已,全家只有我喝的津津有味。

--本文已結束--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際網路,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讀書札記

工作隨想

企業規模在億級以上的CEO、CIO、CTO、資訊化專家、業務專家、流程專家、技術總監、產品總監、研發總監等都在關注的精品微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