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不敢管人,不敢罰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原創:袁來 新經銷

經銷商:不敢管人,不敢罰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前言:

畢業前有過短暫的農夫山泉實習經歷,這段經歷讓我接觸了業內的第一位專家—魏慶老師,閱讀的首本專業書籍也是《終端銷售葵花寶典》。畢業後,繼續留在了快消行業,魏慶是我的啟蒙老師。2019年初,魏慶老師上線了“2019年線上影片課程”,更是在課程中,系統完整地學習了關於經銷商管理系統內容。

本篇內容是學習魏慶老師的“經銷商如何最佳化自身的盈利模式”後,有感而發,藉著課程裡的邏輯框架,談談經銷商的的盈利模式。

在經銷商的日常經營過程中,最最頭疼的是,業務員管理考核問題。“現在的90後,越來越難管了。管重了,人跑了;管輕了,聽不進。”

嗯,現實情況,確實如此。雖然筆者也曾有文章,闡述過關於經銷商組織考核、組織激勵話題的文章,但除了要關注管理的策略、方法、形式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要想做好管理,先看你手上有沒有砝碼”。

你給業務員底薪2000元/月,你說要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讓業務員“以奮鬥者為本,狼性團隊,全員創業,與老闆站在一個立場”,可能嗎?

所以管理、考核員工的基礎是經銷商要底氣和資本,管得起。薪資水平高於同行20%-30%,平均月收入上萬以上,你還怕管,怕罰嗎?

緊接著,經銷商的下一個問題來了:“我也想給高工資,高提成,但實力不允許啊!”,一箱泡麵毛利就1塊,能分出去多少?

上週六,筆者見了一位某頭部牛奶品牌的經銷商,年銷售額高達一個多億,週轉資金4000萬,年利潤就100萬!如果只代理一個牛奶品牌,可想而知,裝自己口袋都不夠,怎麼還有錢分給別人。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老爺子曾說:錢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問題就解決了。針對經銷商,前面應該還加一句:賺到錢了,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問題就解決了!

綜上,經銷商日常最頭疼的業務管理問題,關鍵的破局點在:經銷商要多賺錢,因為只有賺到錢了,利潤好了,管理才能迎刃而解。管理只是“術”的問題。

本篇就圍繞“經銷商該如何更好地賺錢”,順著魏慶老師的邏輯框架,談談經銷商如何設計盈利模式,增加利潤來源。

經銷商:不敢管人,不敢罰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經銷商的生意本質,就是進貨賣貨賺差錢。這裡有兩個關鍵環節:第一進什麼商品;第二把商品賣到哪裡去?因此,商品的銷量和網路是利潤的基礎,魏慶老師總結出增加經銷商利潤的三個方向:開源、節流和攻守。

經銷商:不敢管人,不敢罰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雖然經銷商做的是進貨出貨的生意,但事實上,經銷代理什麼商品往往決定了經銷商進什麼渠道。什麼樣的商品組合,也會決定其經銷的模式,正如,魏慶老師所說,“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利潤;渠道結構決定利潤結構;而產品結構,又決定了利潤結構。”

關於做什麼產品,往往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舉個例子:某華東區域經銷商,主做二線品牌的乾粉小菜品類,年銷數億。小菜雖然是低頻消費,但毛利能達到30%以上,不少廠家還給予月結支援。同時,該經銷商做了一部分貼牌,佔比50%。

在渠道結構方面,主要主營小店、社群以及農貿渠道。這樣的低關注度、低競爭度的行業,讓經銷商賺得盆滿缽滿,小店業務員底薪6000,提成6%,月薪基本一萬以上。

這是不同產品選擇帶來的高利潤案例。當然,不同的渠道型別,匹配的產品品類、規格、包裝都不一樣,比如:

農貿:餐飲拿貨多、需要大包裝醬油醋雞精火鍋料酸菜魚

預製菜:餐飲細分,不同渠道不同產品需求

車站:大箱容器面

鄉鎮:看起來實惠、20支水

村級:產品線能叉開、各種禮盒、包裝好價格實惠的產品、高低組合

啤酒:燒烤攤要塑膠包酒、飯店要箱酒、大飯店純生奧古特、名酒名煙店要沒見過的、夜場小瓶

洗髮水:村裡要小袋的、超市要200毫升的、洗浴中心要一升的

火腿腸:超市低溫+常溫10個一捆、學校1元、餐飲大方腿

飲料:封閉渠道家屬區學校小餐飲玻璃瓶、街頭售點中塑、超市酒樓大瓶

此時,不少經銷商會疑惑,“我是蒙牛的經銷商,我是伊利的經銷商,我是康師傅的經銷商,品牌商的任務重、資金壓力大,看到上面的案例,我要不要扔了大品牌,專門做小品類、小品牌呢?”

當然不是。一線品牌自然有一線品牌的作用,經銷商要透過一線品牌帶網路、帶客情,不能丟。但同時,不能因為一線品牌而放棄了二線、三線品牌的經銷代理。魏慶老師說,“沒有不賺錢的產品,你就賺不到錢。”

經銷商:不敢管人,不敢罰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經銷商要清楚地知道,每個經銷產品的功能和定位。淨利潤看“誰更賺錢”;年度投資回報率看“誰更划算”;營業額佔比看“誰養隊伍”;網點佔比看“誰帶網路”。

企業再做營銷戰略規劃,往往會用到一個詞叫“頂層設計”,我們認為,即使是一家再小的商貿公司,也需要頂層設計。做當下的事情,看未來的方向。當下的大品牌不能丟,但賺不了多少錢,未來要想賺錢必須提前規劃和佈局,我應該代理什麼產品,經營什麼渠道。

比如在魏慶老師課程中說到,餐飲、鄉鎮和村級市場,是一個相對的藍海市場,現有的品牌不足以在成本上支撐覆蓋鄉鎮和村級市場,此時,可否考慮增加產品結構呢?甚至前期先做一個二批,做一線知名品牌,先把渠道和團隊“養起來”。

當慢慢成熟後,在裝二線、三線產品,繼而獲得利潤增長。

什麼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的經營不是立馬就可以實現盈利的,要有前瞻性的思維,設立未來商貿公司的經營目標和經營路徑,一步一步實現。

經銷商:不敢管人,不敢罰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品類的組合形成生意模式的轉變

所有的問題都是產品的問題,產品的結構決定了利潤。

優勝劣汰,是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經銷商除了要適應環境的變化,積極擁抱網際網路,運用數字化的工具,提升經營效率;還需要持續鍛鍊,升級自身的“內功”。在不久的2-3年內,一個區域市場的經銷商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少,這是必然事件。

隨著經銷商的進化演變,留下的一定是“有質量”的經銷商。什麼是有質量,經銷商能否從過去的一個經營個體,經營團伙轉變成為一家規範化的商貿公司。

一家規範化的商貿公司關鍵標準是否具備“品類管理能力”。

比如,透過產品組合,拓寬品類的密度、寬度、深度,做品類經銷商。目前休閒食品、調味品的品類經銷商比較普遍;

紮根餐飲小店,滿足小店從前臺一次性碗筷,到後廚日常用料,成為小店的唯一供應商。

當然,還可繼續進化成為區域的供應鏈企業,滿足小店的一站式訂貨。成為多品牌、多SKU的綜合性商貿企業。

以上的轉變,經銷商不再看的是單一產品、單一門店的銷售、利潤,而是真正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規劃,如何提高門店的銷售佔比,哪些產品是在競爭過程中做“炮灰”的,哪些產品是在當前階段需要盈利的。透過品類的管理,實現對競爭對手的制衡,滿足最大化的品類佔比。

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將透過品類組合邊界拓展的形式,讓自己成為一個區域市場的“超級大商”。

回到主題,如果一個經銷商天天愁著業務員管理的問題,不敢管,不敢罰,說實話,這是一件“挺沒出息”的事情。先把員工管理的問題放一放,經銷商的首要任務是先思考如何設計產品、渠道,讓公司更賺錢!

以上內容是筆者在學習魏慶老師課程後的部分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