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不能再瘦身了,唯一的選擇也許只剩下賣身,這筆收購要約怎麼辦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

專欄」

最近有訊息稱,東芝會被CVC 資本以超200億美元私有化,東芝已經不能再瘦身了,唯一的選擇也許只剩下賣身了。

東芝在美國的股價隨後迎來大幅上漲,其美國存託憑證(ADR)價格在上漲近20%,至21。5美元。

隨後,東芝確認了這筆收購計劃。CVC將先和東芝管理層討論相關條款,管理層看是否符合自己利益再做出決定。

很明顯,CVC就等著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就會對東芝發起收購要約。如果交易最終成功,CVC將會為東芝畫上句號。

這一刻如同又回到了去年東芝電腦被收購的那一刻。

日本曾經最大的企業之一、傲視全球的產業巨頭,但如今的東芝業務四處碰壁,營收陷入困境,股價低迷讓股東們對管理層不滿又不信任。

而PE巨頭們最愛的就是這種落魄王者。CVC資本第一個展開攻勢,而其它大PE們也紛紛湊了過來。

東芝的危機始於幾年前的會計造假,讓東芝陷入了巨大的困境。2017年,東芝淨值連續兩年為負讓自己面臨著退市風險。

東芝後來又因治理問題遭受批評,比如誇大子公司利潤的虛假交易,以及在資本使用問題上與部分投資方發生衝突。

為了尋求扭虧為盈,東芝剝離並出售了公司最為賺錢的記憶體業務。東芝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縮小業務範圍,試圖放棄那些無法盈利的業務,希望能提振收益。

而效果也很顯著,2019財年營業利潤飆升了約370%,讓東芝今年得以重返東京證交所第一板塊。

東芝不能再瘦身了,唯一的選擇也許只剩下賣身,這筆收購要約怎麼辦

曾經的日本之光

作為曾經家喻戶曉的牌子,東芝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都是日本製造的象徵。

明治維新,是東芝崛起的起點。

明治時代工業振興,其中就有當今東芝的前身,日本發明家田中久重於1875年在東京創立的工業製造所,後來改名為芝浦製作所。

1939年東京電器與芝浦製作所正式合併成為“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也就是“東芝”。

東芝造出了許多個全球第一,包括全球第一臺膝上型電腦,日本的第一個電燈泡、第一臺電晶體電視、第一臺冰箱、第一臺DVD。

上世紀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製造被強大的中國製造衝擊,但東芝還是繼續向核能、通訊等領域擴張。

鼎盛時期的東芝不僅是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制造商、全球前三的醫療器械廠商,還是日本第二大綜合電機制造商、日本四大核能廠商之一。最近要排核廢水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零件就來自東芝。

東芝輝煌時期的經營範圍涵蓋製造、發電、核能、半導體、基建、家電、計算機、家電等諸多領域,位列世界第二的半導體業務、筆記本業務位列世界第二,其彩電業務與索尼、松下並稱日本六巨頭。甚至可以說日本人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東芝,東芝在日本的地位如同三星在韓國的地位。

藉助二戰期間的軍工訂單,以及美國技術、訂單支援等,東芝逐漸發跡,盛極一時。

那個時候,東芝內部可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對研發投入、產品線情有獨鍾,所以日本的第一個燈泡、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冰箱、第一個雷達、第一個電飯煲、第一臺膝上型電腦、第一臺洗衣機、第一個微波爐、第一部可視電話均來自東芝。

世界上第一臺膝上型電腦是東芝在1985年研發的T1100號筆記本,堪稱膝上型電腦的先驅。

東芝儲存硬碟產品,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產品,基本一提到東芝就會聯想到硬碟。

東芝產品機械硬碟的歷史很長。

1956年,最初的機械硬碟需要一整個房間才能放下,但總儲存容量僅有5MB之多,工作壽命也不過2000小時。而真正奠定現代硬碟結構的硬碟,還歸屬於1973年誕生的溫徹斯特硬碟。

隨著機械硬碟快速發展,容量增加硬碟體積也不斷降低,眾多廠商開始加入硬碟行列,東芝也在1972年率先推出14寸產品。

1991年,東芝推出首款2。5英寸玻璃盤。隨後東芝緊跟潮流,東芝嘗試推出世界最小硬碟,體積只有0。85英寸。2015年又推出了業內容量最大的2。5英寸3TB硬碟,而且一年比一年大,2017年變成了14TB傳統磁記錄技術硬碟,今年則是18TB FC-MAMR硬碟。

可以說,東芝一直在創新和進步,與此同時機械硬碟的儲存容量也相比最開始增大了3,600,000倍。

但是東芝卻在輝煌時期過後倒退沒落,或許這也正代表著日本製造業正在逐步走下神壇。

東芝在日本毫無疑問是日本之光,可以說如果倒退十年,沒有任何PE敢去打收購東芝的主意。但如今雖然東芝在日本人眼裡是無價的,但是在PE眼裡東芝公司只值200億美元。

東芝不能再瘦身了,唯一的選擇也許只剩下賣身,這筆收購要約怎麼辦

斷臂求生

如此不可一世的東芝帝國,是如何在十餘年間逐漸衰敗的呢?

首先是外部環境,2005年之後整個日本電子產業陷入大蕭條,但也不能把鍋全部釦環境上,東芝的衰落也離不開天災人禍。

看到了核能在未來的應用前景的東芝,財大氣粗的以報價的3倍價格買下美國西屋77%的股權。

然而,用70億美元天價買下西屋,為東芝的衰敗埋下了伏筆。導火索,就是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

2011年,這一年東日本里氏9。0級地震引發的海嘯,摧毀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同時,也讓東芝細心呵護的核電業務遭受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的同時還成為東芝最大的財務黑洞。

這個時候的東芝,動起了歪心思,也就是資本市場的大忌——財務造假。

2015年東芝終於承認,過去7年的財報都造假,虛報了1562億日元的利潤,連續3任社長都參與其中。如此大規模的財務造假讓東芝的股價接近腰斬,口碑也一落千丈,從“日本之光”變成“日本之恥”。

另一方面,“成也美國敗也美國”,這句話用來形容東芝並不過分。得益於美國而發家的東芝,最終卻被美國製裁。

1983年,蘇聯從東芝購進數控機床部件,從而讓蘇聯潛艇和航母推進器技術突飛猛進,使美國海軍首次喪失對蘇聯潛艇的水聲探測優勢。

美國得知了東芝對俄羅斯出售零件後,開始對日本東芝進行制裁,禁止東芝機械3年內對美出口,控股的東芝公司則禁止其3年內向美國政府出售產品。

財務造假醜聞曝光後的東芝,開始走向虧損的不歸途,開始變賣家產補血。

2015年底,重金買來的燙手山芋西屋,給陷入困境的東芝雪上加霜。美國境內的工程費、人事費等的如同財務黑洞,每年虧損5000億日元。

2015年7月,東芝8。647億歐元出售旗下電梯事業持有的芬蘭通力近2400萬股份。

2016年3月,東芝將家電業務514億日元賣給了美的。東芝又將最重要的醫療裝置業務6655億日元整體出售給了佳能。

2017年3月,東芝年度虧損超過一萬億日元,重金買來的美國西屋也申請破產。東芝出售全球數一數二的核電巨頭子公司西屋電氣。

2018年,東芝也沒有停下賣家產的腳步。先是將電視業務129億日元賣給了海信集團,然後又將電腦業務40億日元賣給了富士康控股的夏普。

與此同時,重頭戲出現了。東芝把自己位列全球第二大儲存晶片廠商東芝儲存賣了出去。

東芝多年的賣賣賣,讓自己的龐大的業務群所剩無幾。2019財年東芝淨銷售額與2014年高峰時接近7萬億日元的銷售額相比,已經縮水了幾乎一半。

如今的東芝,空有當年的巨無霸骨架,卻早已被徹底掏空。

東芝不能再瘦身了,唯一的選擇也許只剩下賣身,這筆收購要約怎麼辦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東芝目前的六大業務板塊,還有核電、水電、城市供水、汙水處理、高鐵、功率晶片、通訊晶片、硬碟等等。這些領域東芝都依然有著不俗的實力。

比如東芝在半導體領域雖然割肉最具競爭力的快閃記憶體業務,但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廠商之一。此外,東芝依然是日本僅有的幾家具備核反應堆製造技術的公司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東芝市值和營收嚴重不匹配。2019財年淨銷售額達3。39萬億日元,2020財年前三季度淨銷售21。萬億日元,而目前市值卻僅有2萬億日元。

東芝的管理層是東芝股價低迷的主要罪魁禍首。東芝股權結構分散,管理層缺乏強力股東的約束,多年來讓東芝每況愈下。

但是對PE來說,問題越多機會越多。低迷的股價,高層和股東不和,混亂的管理,以及多年來累計的財富,讓東芝變成一塊誘人的蛋糕。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全球PE的募資大年,PE們資金彈藥充裕,自然要四處尋找獵物。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東芝的併購大戰結果如何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