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00多年,“海絲帆船”抵達石碼

穿越400多年,“海絲帆船”抵達石碼

一艘“三桅帆船”模型,從北京“空降”到龍海石碼,它將在這裡完成它的使命——向今天的人們傳遞400多年前大航海時代的一些有關三桅帆船和月港海絲的故事。

近日,導報記者在郭老先生家一樓的客廳裡見到了這艘長1。1米、高86釐米的帆船模型。它由實木製成,結構和外表都完好無缺,整艘船模型古香古色。

據郭老先生介紹,北京的收藏愛好者梁先生得知他家在龍海石碼,離月港很近,也是一位收藏愛好者,所以特意於9月18日從北京趕到龍海石碼,將這艘帆船模型轉增給郭老先生,“這是一艘按50:1製作的西班牙三桅帆船模型,製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談起三桅帆船,郭老先生滔滔不絕:三桅帆船通常的長度在46米-55米,桅杆距海平面高度在34-50米,排水量300-1000噸。它的出現,改變西方在造船技術上落後於東方的歷史,也改變西方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三桅帆船,顧名思義就是有三根桅,能利用65度角以內的風作為動力航行。合理的船體結構,能裝載大量貨物和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海上連續航行數月,甚至可以環繞地球航行。

穿越400多年,“海絲帆船”抵達石碼

1567年,隆慶開關後,馬尼拉逐漸成為福建漳州月港商舶貿易的港口。華商組成的船隊在每年12月到來年1月趁著西北季風來臨之際滿裝著瓷器與絲綢、糖、姜、茶葉等貨物,從月港啟程,約經15到20日就能到達菲律賓。中國船隊載運的貨物除部分銷售到菲律賓各地外,其它貨物便立即被轉載到停泊在馬尼拉的三桅帆船上,從馬尼拉出發,再航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最後延伸至西班牙。這也是當時中國與美洲之間聯絡的主航線。

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以月港為起始港的大航船貿易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及對世界的社會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是十六世紀、十七世紀首次世界經濟全球化中的重要國際商港。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貨物大都是經過三桅帆船,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拉美地區和西班牙……

如今,這段時隔400多年的歷史,就濃縮在這艘三桅帆船的模型上。

穿越400多年,“海絲帆船”抵達石碼

導報記者 王龍祥 通訊員 郭明明 文/圖 編輯 洪婷婷

【來源:海峽導報大漳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