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如是我聞,佛教那些事兒(第四部分)

以上就是佛陀本人的原創思想簡介,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佛學研究者,無法講出更加深刻的佛理,只能說個大概,接下來我們繼續撥動時間軸,來到佛陀涅槃的那天。

佛陀從最初的一個人苦行、度化世人,到他涅槃前,已經從一個哲學流派發展成了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僧人團體,由一個學說原點發展出了一套龐大而繁雜的理論體系,更進一步發展出了一套戒律,佛教的規模已經成型。

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佛陀涅槃後,據傳說留下了八萬四千顆舍利,這些舍利分屬佛陀身上的不同部位,其中保留至今的佛指骨舍利只有一枚,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而佛頂骨舍利也只有一枚,2007年在南京大報恩寺的地宮裡被發現,現存於南京牛首山的佛頂宮,離我的住處不遠,歡迎大家前去參觀,在這裡算是打個小廣告。

佛陀涅槃的那天,指定弟子摩訶迦葉(也叫大迦葉)作為接班人,“拈花微笑”的故事說的就是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被譽為“頭陀第一”。摩訶迦葉主持了第一次佛法結集,由博聞強記,被譽為“多聞第一”的阿難背誦出了佛陀所有的經典,這次結集的佛教徒共有五百位,即“五百羅漢”的由來,摩訶迦葉和阿難也由於這次突出的貢獻,被後世供奉在佛陀的兩側。

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徒對佛法的理解出現了巨大的偏差,教派內也由於出身的不同分裂成了兩大派:上座部和大眾部。

上座部主要都是傳統的佛法維護者,他們堅持舊法,思想上偏保守;大眾部主要都是新晉的少壯,主張與時俱進,對佛法要修正和補丁,思想上偏激進。和所有的團體一樣,佛教內部在當時也分成了這左右兩派,兩派不光對教義看法不一,連戒律也各持己見。

在這種針尖對麥芒的局勢下,終於,有一個導火索引發了部派的大分裂,上座部和大眾部自此分道揚鑣,這個導火索就是金錢。

說起來挺滑稽,在佛陀時代,僧侶化緣主要都是以食物為主,施主也多半是窮苦百姓,所以很少會出現對方直接給金錢的情形。然而隨著僧侶的規模越來越大,施主越來越高階,化緣的僧侶發現,很多施主不給食物了,直接給金錢,由此而引發了僧團內部的激烈大辯論。舊派長老主張堅守傳統,保持戒律,不接受金錢布施,而新派少壯主張與時俱進,修正戒律,雙方爭執不下,矛盾無法調和,大眾部正式獨立,於是從金錢這個導火索而引發了佛教的部派大分裂。

大眾部和上座部分道揚鑣之後,又各自在內部繼續分裂,可是就在他們鬧分裂的時候,古印度的政局卻從分裂走向了統一。

自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後,印度的孔雀王朝崛起,傳至第三代君主,就是赫赫有名的阿育王,他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把孔雀王朝推向了鼎盛,這時期是公元前3世紀,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戰國時代。

——插播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阿育王統一印度的最後一戰是羯陵伽之戰,由於此戰過於慘烈,阿育王大受觸動,於是開始皈依佛教,時間是公元前261年,熟知中國歷史的朋友們一定眼前一亮,因為在這一年,中國大地上也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慘烈戰役,那就是長平之戰。

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阿育王統一印度之後,篤信佛教,四處修建佛塔供奉佛陀舍利,後世就把那種專門供奉舍利的佛塔稱為“阿育王塔”,我們在中國很多省市都能看到這種塔。由於阿育王極度推崇佛教,使得我們文章一開頭提到的婆羅門教被壓制,可是阿育王去世後,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婆羅門教復興,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印度教,而佛教徒則開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區傳法。

——這裡先埋一個伏筆,就在佛教徒一邊分裂一邊傳法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分歧也在悄悄地進行:涅槃解脫能否一蹴而就?傳統見解認為無法一蹴而就,應該循序漸進,而新派見解認為憑藉個人的智慧可以做到一蹴而就。看著是不是很眼熟?沒錯,這就是唐朝時期神秀和慧能的“漸悟”和“頓悟”之爭,其實早在幾百年前的古印度就已經開始了。

佛教內部的分裂越來越細,也越來越雜,但是佛教徒的傳法之路只大致分成了兩條,一條是往南,主要是上座部的僧人,經由海上到達東南亞地區,再進入雲貴,這一條線就是“南傳佛教”;而另一條往北,主要是大眾部的僧人,穿過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之間的開伯爾山口(這個山口非常有意思,古印度文明之所以會屢屢被外族入侵,都是因為這個山口),經由西域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又傳向了吐蕃、朝鮮和日本,這一條線就是“北傳佛教”(其中中原地區的叫漢傳佛教,青藏高原的叫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南傳佛教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被稱為大乘佛教,雖然這兩組不能完全的一一對應,中間有很多細微的差別,但大家基本可以這樣進行記憶。

而印度本土的佛教,由於內部不團結,自始至終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勢力,終於還是敗給了印度教(這時候婆羅門教經過商羯羅的改良,已經演化成了印度教),其中一部分被後者給同化了,而另一部分在公元13~16世紀(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南宋至明朝中葉)被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蘇丹國給滅掉了,所以今天你在印度已經很難找到佛教徒了。

非常諷刺的是,佛陀原本的思想是反對婆羅門教的,可是後來的佛教徒由於部派大分裂而產生的諸多衍生思想和教義,卻和婆羅門教驚人地相似,本土佛教是如此,傳至海外的佛教亦如此,甚至很多我們熟知的佛教神話人物,其實原型都是婆羅門教的。

比如四大天王,他們的原型是婆羅門教“二十諸天”中的“四天”,其中佛教的“多聞天王”在婆羅門教中叫做“毘沙門天”,唐朝時期軍隊中經常供奉毘沙門天,後來傳至日本,被奉為軍神,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上杉謙信就以毘沙門天的化身自居,他的軍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毘”字。

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韋馱、閻羅王和“天龍八部”中的帝釋天也在“二十諸天”當中,分別叫建馱天、閻摩、因陀羅,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二十諸天”,在此基礎上增加了4個神祇,變成“二十四諸天”。

還有我們熟知的孫悟空,他的原型大致有兩個,一個是《山海經》中的水怪無支祁,大鬧天宮和被壓五行山的原型就是無支祁的故事,而另一個原型就是婆羅門教的神猴哈奴曼,從孫悟空後來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神猴哈奴曼的影子。

佛陀涅槃後留下的八萬四千顆舍利是什麼?佛陀的遺物都是哪些佛物?

扯遠了,總之佛教自阿育王死後,在印度本土逐漸式微,進而開始向海外傳法,於是時間來到了公元前後,座標挪到了中國。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