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雖然被稱呼為“斯大林的管風琴”,但其實它和兩位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和庫裡克元帥有著很深的淵源。

早在1921年的時候,圖哈切夫斯基就支援蘇聯氣動研究室研發航空火箭彈,後來在30年代中前期成功的進行了初步測試。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專案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很快這種被用於進行空對地支援作戰的火箭彈就有了新用途,它被安裝在卡車底盤上進行了測試,並在1941年3月定型投產,6月21日正式列裝蘇聯軍隊,因此它有了BM-13火箭炮的名字。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里,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

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實際測試中表明BM-13火箭炮的炮彈爆炸時可以產生高達800℃發的高溫火焰,爆炸時產生的高溫與碎裂四濺的彈片是非常致命的,

它們可以頃刻間將敵人的無防護車輛掀翻甚至燒燬,一些輕型裝甲車輛也無法承受它的攻擊,如果是暴露在工事外的步兵那就會更慘,就算沒有被高溫燒死,也可能會被碎裂的彈片打死。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因此蘇軍非常喜愛這種武器,並打算大量生產列裝它。可任誰也沒想到,這種武器剛剛列裝一天,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連油漆都是全新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這就要經受實戰的檢驗了。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開始,BM-13火箭炮就被編入了蘇軍總參謀部直屬炮兵部隊,以用來加強步兵師的作戰力量,

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蘇軍步兵在防禦和反擊作戰中的支援火力。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統帥部下發了第002490號指令,要求加大B-13火箭炮的生產,並將這種火箭炮下發到各個部隊中去,作為司令部直屬炮兵使用。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到1941年末,BM-13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數量已經增加了許多,基本滿足了每個主要戰役方向上為5到10個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的需求,

從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在41年末到42年上旬,火箭彈供應量始終無法滿足作戰需求。為此蘇軍統帥部在42年下發了命令要求增加彈藥產量,並組建了20個迫擊炮團彌補火箭彈不足帶來的火力缺口,但這不能否認喀秋莎是強大的武器,蘇軍依舊很喜愛這傢伙。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德軍對這種蘇軍火箭炮也印象深刻,1941年在斯摩稜斯克戰役中遭遇這種火箭炮時,希特勒甚至親自下令要求俘獲一門喀秋莎用於研究蘇軍的火箭炮技術。而到戰爭進行到1942年末,

第六集團軍被蘇軍團團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時,喀秋莎火箭炮已經形成了相當龐大的規模,火箭炮猛烈的火力覆蓋使得德軍的膽戰心驚。

尤其是鋁熱劑燃燒火箭彈幾乎成了德軍的噩夢。而在1943年的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中,蘇軍足足編制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參加保衛戰,蘇軍炮兵與德軍炮兵的炮戰打得異常猛烈,整個新羅西斯克外圍防線在無數次易手後幾乎被炸成了焦土。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但值得一提是的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幾個月後,終止了鋁熱劑燃燒火箭彈的生產,

崔科夫將軍的下屬炮兵團指揮官葉莫津少校,在回憶錄中稱是德軍下達了最後通牒,如果蘇軍繼續使用鋁熱劑燃燒彈攻擊德軍士兵,那麼將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莫斯科,並用違禁武器對蘇軍展開報復,因此鋁熱劑火箭彈被迫停產。雖然德國方面並沒有該通牒記錄,但這個傳說確實值得關注,儘管德國納粹的核研究並不成功,但他們在蘇聯戰場上確實使用過毒氣對付游擊隊,屠殺戰俘,甚至屠村。而德軍也確實擁有大量的毒氣儲備,蘇軍甚至在反攻波羅的海時,還繳獲過德軍庫存的毒氣罐。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但沒有燃燒彈並不意味著喀秋莎的威力就降低了,在1943年的布良斯克會戰中,蘇軍火箭炮部隊平均每間隔10分鐘向德軍陣地傾瀉2000枚火箭彈,直接將德軍構築的250公里長的防線炸了個稀巴爛。

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力1萬多門各種型號的喀秋莎火箭炮,其中在41年到42年大多數火箭炮使用ZIS-6卡車和T-26與T-60坦克底盤,而42年後逐漸更換為美式卡車和蘇聯自己生產的STZ-5拖拉機牽引車作為底盤。根據型號的不同,例如M-8型的彈體直徑為82毫米,而M-13型的彈體為132毫米,M-30型的彈體直徑為300毫米,裝藥量也達到了28。9公斤。

斯大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事實上儲存下來的喀秋莎火箭炮數量非常稀少,大部分都在戰爭博物館裡展出,

不過據報道仍有兩門喀秋莎火箭炮在烏克蘭軍隊中服役。

結語喀秋莎儘管不是二戰最強大的武器,但它確實是二戰最優秀的武器之一,在對抗德國法西斯的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力量,也令人們記住了“喀秋莎”這個充滿斯拉夫色彩的名字。在歐洲,即使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了,仍然有許多二戰軍事愛好者時常會去博物館中領略它的風采。參考文獻:《偉大衛國戰爭中的火箭炮》《BM-13喀秋莎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