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難道真的跟德國製造差兩條街嗎?

——吳效峰

2021年10月初,逢燃氣行業遵義年會,聽了眾多專家演講,參與眾多企業家之間交流,也聽到公司銷售人員的彙報,大家一致認為:零售市場真難做!大部分經銷商只想銷售德國品牌,哪怕是義大利、土耳其品牌也好,就是不想銷售國產品牌!究其原因,曰:國產品牌質量不好!至於為什麼不好?哪裡不好?——不清楚!大家都說德國品牌好、進口品牌好,國產品牌不行!

不可否認,德國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是全人類公認的,國人更是對德國造的迷戀由來已久,在全世界,中國人也是德國造最忠實的粉絲。然而,德國所有產品都是那麼好嗎?

——難道國產品牌真的只配做政府低價採購的“煤改氣”嗎?真的跟德國產品差兩條街嗎?

面對這種行業現象,結合我做過的多次市場調研情況,在此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終端使用者的品牌認知

行業年會前夕,我拜訪了茅臺公司的一位朋友,原本是想利用關係買一些平價“茅臺”。朋友為表示熱情,又邀約了茅臺鎮釀酒行業的七位人士作陪,一同品鑑“茅臺”和“茅臺鎮造”。席間,當聊到我是做“壁掛爐”行業的時候,他們說他們家裡都安裝了“壁掛爐”,仁懷市現在家裝大部分都安裝“地暖”(可見貴州市場正如前幾年所測,會快速增長),由此,我產生了極大興趣,就想詳細瞭解一下。

當問及壁掛爐品牌的時候,只有其中的兩位說“好像是德國的”,至於什麼品牌,他們都不知道,其他幾位更是全無所知。當我問及使用效果的時候,他們說供暖非常好,很舒適;其中三位說“洗澡熱水不穩定”,曾多次聯絡代理商,他們說沒有辦法解決,只能更換“第三代”(應當說的是冷凝爐);其中兩位說洗澡使用的是電熱水器,其中兩位說他們家使用的壁掛爐熱水洗澡,水溫非常穩定,沒有忽冷忽熱現象。

作為壁掛爐製造商,這是瞭解市場的好機會,於是就多聊了一些,問及安裝價格和品牌,他們計算了一下,壁掛爐大部分都是一萬五左右,至於品牌,包括家裡人竟然都不知道是什麼,只好手機拍照發了過來!

我逐一看了他們家人發過來的照片——“熱水不穩定”的三家都是“原裝進口”德國品牌,普通機型,其中兩臺為xx夫,一臺為xx曼;“沒有使用熱水”的兩家,是德國品牌x世;“熱水穩定很好”的兩家,一家是德國xx曼全預混冷凝壁掛爐,另一家……天哪!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存在嗎?!竟然是廣東昊森生產的GS系列24KW,調節比1:8的分段燃燒普通壁掛爐——至此,我已激動的不能自已,腎上腺素飆升!!——我驕傲!我自豪!

當問及選擇品牌的初衷時,所有人都是在“地暖商”(經銷商)推薦或鄰居家“體驗”的基礎上儘可能選擇“進口品牌”,至於為什麼選擇“進口品牌”、“德國品牌”,都表示因為不瞭解這類產品,基於“安全性”,儘可能選擇“貴的”,至於是否是“對的”,所有人都沒有感念!

由此可見,終端使用者儘管對德國造是有一定信賴,但對於品牌和產品效能基本不瞭解,對配置更是一無所知,全憑經銷商、地暖公司來推薦。

眾所周知,德國品牌是“貴的”,廠家對經銷商的支援及售後保障遠遠比不上國產品牌,經銷商進貨成本高,而且相對利潤並不高,然而,經銷商為什麼不願向終端使用者推薦國產品牌產品呢?

羊群效應引發的破窗效應

記得有一次和廣東壁掛爐商會特聘營銷顧問邵策進行過一次交流,他在做營銷培訓的同時,也在安徽做“德國品牌”壁掛爐的代理。問及他為什麼不做“國產品牌”時,他說,前兩年也做過一個“國產品牌”,不過是“受傷了”,——“產品質量不穩定,售後太多了”,從此再不敢碰國產品牌了。雖然也認為“不是所有國產品牌質量都比德國品牌差,但不敢輕易冒險”。其他長期從事暖通行業的經銷商也大多有同樣的遭遇,新涉足暖通行業的經銷商受其影響,大多也就不敢銷售“國產品牌”。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破窗效應”呢?

首先是我國是在近三十年才由一個農業大國迅速轉變為工業大國的,國民對工業產品的意識仍然停留在“原裝進口”的層面上,加之國內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從業人員的品質仍然不強,很多企業追求短期利益,質、量概念不清,混為一談。

就壁掛爐而言,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才由歐洲、日韓陸續引入中國,沒有原創技術,行業從業人員匱乏,本來大部分企業都是在以抄襲歐洲產品為主。2015起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煤改氣”,地方政府集中招標採購,這種“中國式”的招標採購方式讓壁掛爐製造企業的技術、品質等部門變成了“多餘”,無論產品品質如何,只要關係到位,產品就供不應求。同時引發壁掛爐行業“羊群效應”,一年之間壁掛爐生產企業暴增兩倍,絕大部分“煤改氣企業”都是在無技術、無品質、只有社會關係,甚至壓根不瞭解壁掛爐產品是什麼的情況下,瞬間發展成了行業的巨無霸,讓傳統研發型、技術型企業望其項背,在這種市場環境影響下,大多企業放緩了技術研發、降低成本,停止了零售渠道開發,放棄了完全“市場化”的競爭,也全力投入到“煤改氣”的浪潮中。

大量劣質產品充斥“煤改氣”市場,導致使用者怨聲載道,政府推出的惠及民眾的“福利”在有些地方甚至成為了民眾的“負擔”,國產品牌壁掛爐口碑一落千丈。有行業內人士曾說,“這六年來的煤改氣,讓國產壁掛爐企業發生了“返祖現象”,技術、品質至少倒退了五年”。

關鍵技術尚待突破

眾所周知,工業是一個國家的支柱,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當下,中國很多領域被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尚依賴進口,時常被“卡脖子”,

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關鍵原材料也是中國工業製造業最大的痛點,它們處在供應鏈關鍵環節,牽一髮動全身。熟悉中國製造業的都知道,你到企業問“你們的產品水平、產品質量如何?”往往會得到這樣的回答:“你放心吧,我們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關鍵原材料都是德國生產。”他們說的那些德國公司基本都是國際上生產關鍵零部件的隱形冠軍,這些企業基本都是百年企業,有些是中小型家族企業,他們的“品質意識”是根深蒂固的,他們的產品研發、設計、製造、配套比較穩定,產品往往要求特殊的材料、特殊的結構、特殊的精度、特殊的標準、特殊的溫度、特殊的環境,關鍵是大批次生產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精確性、標準性要達到極高的要求。我們的一些製造企業也能生產出類似產品,但達不到進口產品的水平。這也是我們製造業三分之二的“關鍵”還需依賴進口最重要的原因,同時也在中國大眾心裡深深地打上了“德國”的烙印。

那麼,為什麼我們即使有了關鍵技術也很難做出“關鍵部件”呢?思想意識非常重要!究其原因,除了國家間工業化持續年代長短不同,更重要的是價值觀不同,是具體做事的人和背後支撐他的文化不同。

德國人

的“

方腦袋

”和

中國人

的“

圓腦袋

有人常說,中國人跟德國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德國人是“方腦袋”,中國人是“圓腦袋”。

所謂德國人的“方腦袋”,按中國話就是“一根筋”——刻板、認死理。只要有規則、有標準,德國人一定認認真真、原原本本執行,絕不走樣。這與德國人的工匠精神一脈相承。

經常和德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說,有時候覺得德國人太古板、太教條、太不靈活、太沒有必要。細想想,德國人一根筋的“方腦袋”,正是德國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根本保障。產品質量不是靠企業裡的幾個能人能保障的,得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相信所有人對此都深有體會

我們很多產品一旦大批次生產,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一致性、可靠性就保證不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跟我們中國人的“圓腦袋”有關係。

中國人所謂的“圓腦袋”,就是太會變通、太靈活,總能找到突破規則的辦法。在每一個小環節上都突破那麼一點點,集合在一起,往往就是個大事情。

德國社會崇尚工匠精神,幾乎人人都能一絲不苟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方腦袋”背後是德國人的文化,是骨子裡的東西,融入了德國人的基因。這樣的自覺性不需要考核、不需要激勵、也不需要監督,是與生俱來的文化使然。

那麼,除了文化因素,我們還要面對哪些問題?如何才能突破這些阻礙和瓶頸呢?

首先是要保持專注。釐清企業“做大”與“做強”的邏輯關係,避免陷入盲目多元化陷阱。

最近海航、北大方正破產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海航成立最初的定位非常明確:主營航空。但前幾年我們看到的是,海航金融控股集團幾乎在購買全世界,全方位出擊,出手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似乎全世界的銀行都是他們家開的。

北大方正最初定位是依託北大做科技成果轉化,尤其是王選院士發明的鐳射照排技術。遺憾的是北大方正沒有始終堅守這個主業。可能覺得光搞這些產品規模做不大,可惜了北大這麼大的一塊牌子。於是全面開花,捨本求末,開始盲目投資、盲目求大就已經註定了北大方正的最終命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冠軍才

更讓人矚目

無論在哪個賽制的競技場上,冠軍才最值得敬仰!然而製造企業、研發企業的“冠軍”同樣值得敬重!

我曾在2018年-2019年與青戈爾資訊於志成總經理一起兩度參觀了德國EBM公司和義大利SIT公司。

業內人大多都瞭解這兩家公司,大家都知道,EBM公司產品風機的應用在供熱和製冷等多個領域,應當是風機中當之無愧的“冠軍”。壁掛爐企業銷售人員在炫耀產品配置的時候往往都是在說“產品配置高,EBM風機、SIT比例閥、格蘭富水泵”等,這些配件品牌稱為了整機“優良品質”標籤,那麼這些配件企業則稱為行業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關於“隱形冠軍”的定義和中小企業價值判斷,聚焦在“數一數二”上。

那麼,什麼是隱形冠軍呢?按照赫爾曼·西蒙的定義,隱形冠軍應該符合如下三個條件:“在某個細分領域中排名全球前三;企業規模並不大;且不為人(終端消費者)所知。”

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1/4,但企業出口貿易量卻是世界第一。德國經濟學家赫爾曼·西蒙,在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時發現:德國有370萬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佔到了德國出口總量的80%;而且,其中有不少企業是居於所在領域全球排名前三的隱形冠軍。

在工業製造業領域,關鍵零部件、關鍵元器件、關鍵原材料的生產企業,有不少都是隱形冠軍,守住了“關鍵”。沒有這個關鍵的“1”,再多的“0”,都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是冠軍的價值。

拜技主義

拜金主義

對“冠軍”的

影響

為什麼中國工業製造業發展到今天,會遇到隱形冠軍稀缺的困境?我們跟德國的差距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從德國隱形冠軍成長規律來看,它們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就是拜技主義、長期主義、崇尚工匠精神。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拜技主義、長期主義讓德國湧現出一大批隱形冠軍。而我們是拜金主義、短期主義,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我們與德國的差別不僅僅是在硬體上,而關鍵在價值觀和文化上。

什麼是拜技主義?就企業而言,信仰技術,技術第一,技術立企,把追求技術卓越當做企業的信仰和生命線;對社會而言,是一種價值觀和對人的尊重。

厲害的企業厲害在哪兒?就是厲害在產品技術上。什麼是一流企業?說到底一流企業就是產品技術一流。隱形冠軍要佔據行業領頭位置,必須得拿產品說話,做出來的產品一定得是最牛的。因此,這些企業一定是崇尚技術、痴迷技術、追求技術。隱形冠軍之所以成為隱形冠軍,靠的是一批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工藝人員、工人技師、管理人員。因此,這些人在企業中必須有足夠的地位。

在德國,這種對技術的尊重、對技術牛人的尊重是常態。這兩個國家崇尚工匠精神,無論是企業,還是社會民眾,都對科學技術和技術能人有足夠的尊重。這種拜技主義下的人文環境和企業氛圍,為隱形冠軍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必要的社會基礎。

我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但遺憾的是,這些年,年輕人的偶像已經被明星所替代,製造企業好壞的標準被關係型銷售所取代,我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偏移,失去了產生隱形冠軍最重要的社會基礎。而同樣的偏差,也發生在中國企業對人的價值判斷和實際使用中。

什麼是拜金主義?拜金主義原本是一個倫理學術語,後來引申為一種社會價值觀。但就企業而言,拜金主義就是實用主義、短期主義,什麼賺錢幹什麼,八面出擊,只有有利潤,什麼事情都可以幹,只要有關係,就可以搞來訂單,不用技術、不用品質、不用營銷……。當然,創辦企業初心是為了利潤、為了生存,只有生存解決之後希望賺更多的錢,什麼賺錢就幹什麼。賺錢既是初心,也是目的。這樣很難在一個行業持續專注,也自然無法制造出讓人記得住的產品。

拜金主義、短期主義價值觀主導的企業極難成為隱形冠軍,但隱形冠軍往往是細分市場裡最賺錢的那一個。

昊森是2016年投入巨資研發生產全預混冷凝壁掛爐產品的,也是國內生產全預混最早的企業。2017年北京“煤改氣”,昊森全預混冷凝壁掛爐安裝近3萬臺,至2020年底,博諾安品牌壁掛爐累計銷售近5萬臺。在自適應全預混冷凝壁掛爐方面,昊森絕對是目前國內當之無愧的“隱形冠軍”。我一直強調,銷售量和銷售額都是“指標”,我不關注這些“指標”,只關注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利潤”!

反觀我們國內的壁掛爐製造企業,雖然經過近二十年奮鬥,隱形冠軍企業卻很少,這和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和企業所處的環境有直接關係。

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無可厚非,關鍵是你的初衷是什麼?到底什麼樣的企業最賺錢?而且可以做到一直最賺錢?其實答案很明顯——隱形冠軍!隱形冠軍是細分市場NO。1。那麼,它一定是細分市場最賺錢的企業之一,除非這個行業消失了。

國家標準和企業標準對產品的影響

中國是化石能源匱乏的國家,天然氣大量依賴進口,近幾年的藍天保衛戰,使得天然氣供給更加緊張,就壁掛爐製造標準而言,歐盟十年前就淘汰了三星(國標二級能效)產品,採用四星(一級能效)標準,只有全預混冷凝壁掛爐才能達到這個標準。日本、韓國,甚至土耳其也陸續響應歐盟ERP指令,這是在節約能源的基礎上,使得壁掛爐更加環保,因為全預混冷凝壁掛爐氮氧化物的排放比普通壁掛爐低了近五倍。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全預混冷凝壁掛爐調節比達到1:10,甚至可以更高,使用舒適度大大提高,使用者體驗感得到滿足,而體驗感,是客戶的第一感。體驗感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品牌和產品的生與死。如果沒有決定性的體驗,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將會淪為客戶分享與評價的犧牲品。

反觀我們的國家標準,儘管也進行了多次修訂,然基於“煤改氣”市場的價格需求,考慮“煤改氣企業”生產空間及技術門檻,仍然在二級能效上徘徊,使得早就被歐盟淘汰的產品在大量生產推廣。有些人粗暴地認為,壁掛爐煙管沒有黑煙就是環保,能夠正常點著火就是合格產品。絕大部分製造企業只求以滿足《國標》作為企業追求,更談不上有自己的《企業標準》。由此可見,產品標準至少都要與德國標準差一條街,產品又怎麼能夠與其同市場競爭呢?

然而,是否國內壁掛爐產品普遍沒有方法突破了呢?肯定是不會的!我認為,任何一個工業產品都不是盡善盡美的,用心做產品的企業都能夠在各各角度尋求超越的,更何況包括廣東昊森在內的幾家壁掛爐製造企業自身的《企業標準》就是建立在超越《德國標準》的基礎之上的。《標準》重要,執行《標準》重要,《標準》意識更重要,這就要提高全員品質思想意識。

製造企業的大和強

我們是目前世界上工業製造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壁掛爐行業產品製造水平經過二十年努力,尤其是經過行業協會的指導及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下,目前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說中國壁掛爐是製造大國沒有爭議,但中國壁掛爐製造大而不強也是不爭的事實。

可能有人會問:中國壁掛爐製造企業達到四百多家,全球年銷售30萬臺以上的企業有50%來自中國,然而,中國工業製造業怎麼會是大而不強呢?

大不等於強!強是指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企業產品在細分市場中的地位。企業規模可以跨行業比較,企業競爭力跨行業是沒有可比性的。你可以比較寶鋼與沃爾瑪的營業收入,但你能說寶鋼與沃爾瑪誰比誰更有競爭力嗎?這是常識。

對製造業而言,成為隱形冠軍,成為細分市場全球NO。1,才是企業強不強的唯一標誌!

中國壁掛爐製造業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做大規模,而是解決做強、解決品質意識的問題。

每年的行業年會,相互交流的都是在“做了多少臺”,有些每年做5萬臺以下的企業甚至不好意思參加行業年會討論,但又有誰知道,這些年銷售5萬臺以下的企業是否就有“隱形冠軍”呢?

很多企業認為只有先做出規模,佔領市場,然後才能做強。對於要求規模經濟的大宗商品,也是應該在生產高質量、低成本產品的基礎上做大規模。然而,產品沒有競爭力,規模越大虧損越大。

放棄“拜金主義”

,冠軍路上沒有捷徑

從2018年起,工信部每年都會公佈單打冠軍名單,中外管理也連續三年在評選“中國造隱形冠軍”。政府的方向性引導和鼓勵,對中國隱形冠軍的成長是個利好訊息。目前評選出來的這些隱形冠軍已經顯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一、 拜技主義是創業的出發點。創業者的初心是出於對某種產品、某項技術的喜好熱愛。

二、 國有企業能堅守原來生產的產品不動搖。

三、專注細分市場產品十年、二十年,堅持長期主義。

四、 民營家族企業為主。

五、 堅持長期研發投入。

六、 不斷學習借鑑國際先進技術。

——由此看來,我們隱形冠軍企業的文化價值觀特點已經與德國相似了。

美國的太陽微系統公司(SUN)也是一家以不斷淘汰自己產品和不斷創新取勝的公司。它以企業的運作速度為核心成功地確立了自己的整個競爭戰略。自從1982年創立以來,公司透過一系列的火速創新以及雷厲風行的企業運作機制逐漸發展壯大。目前,該公司的年銷售額已達50億美元。在高效能工程工作站這一生產領域,產品的換代週期一般是3-5年,而太陽微系統為自己訂下了他人難以企及的目標:每12個月使它的工作站的效能提高一倍。公司在年度報告中公開向自己的員工及競爭對手提出了這個挑戰。太陽微系統公司時刻準備淘汰舊產品,推出自己的新產品,並以其產品價格、效能上的優勢打亂競爭對手的陣腳。他們的理論是:與其讓別人迫使你的產品淘汰,還不如自己淘汰自己的產品。太陽微系統公司是首先嚐到了“自我淘汰”的甜頭的企業之一。在一個速度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淘汰自己的產品是不可避免的。而這種法則的優勢是可以審時度勢,在競爭中佔據主動。

為了加快自己淘汰舊產品的速度,太陽微系統公司採用了另一條與眾不同的法則:一開發出新技術就馬上轉讓給別人,以激勵自己不斷創新。考慮到競爭對手將很快掌握自己的最新技術,太陽微系統將以更大的動力、更快的速度創新以確保自己的優勢地位。

在一個市場細分的年代,“想不到”的產品其實也就是個性化的產品。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中,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瞄準這種千差萬別的需求作為企業創新的方向。把握了這個方向,才能保持自己的持續領先地位。

儘早進入不斷演變的大規模市場,或以能夠成為行業標準的“好”產品,促進新市場的形成。

具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及時把握創新的機會是一個成功企業應必備的條件。這些企業時刻都有一種危機意識:與其讓別人迫使自己的產品被淘汰,不如自己淘汰自己的產品,透過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而獲得市場的主導權。

因此,每個企業都試圖成為該行業的領袖,正如AT&T的WorldNet副總裁埃維斯林所說:“我們試圖在這個市場中唱主角,如果有人想吞噬我們的收益,那我們將把他們吞噬掉。”其結果必然是,企業都利用達維多定律有意識地淘汰產品,企業的出路只有兩個,不是迅速發展,就是破產倒閉。

查爾斯·漢普登-特納和阿爾方斯·特龍佩納斯在《國際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系》一書中指出:坦誠面對自己潛意識的信念,會使我們進一步瞭解自己的優缺點以及內在的特點,同時也更能瞭解競爭者的強弱之處。為了搶佔主導地位,創造財富,他們給出了7種增值過程,而第一個就是制定規則和發現例外。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企業試圖在某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那麼,它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掌握行業標準,制訂遊戲規則。

如何獲得主導地位呢?天上是不會掉下來餡餅的。要想成為“冠軍”,必須有冠軍的氣魄和素質。知識經濟時代的冠軍,與以往的霸主不可同日而語。農業經濟社會是以土地和勞動力為基礎,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工業經濟時代是以大量自然資源和礦藏原料的冶煉、加工和製造為基礎,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特徵。而知識經濟時代,一切都以知識為基礎,所有財富的核心都是知識,所有經濟行為都依賴於知識的存在。隨著社會生產力中的智力分正在變成社會經濟領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勞動力成本的作用越來越低,對產業主體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群策群力,方可扭轉乾坤

面對和德國產品的市場競爭,以一企之力是無法與其抗衡的。

首先國內企業要有一致性的三觀,同時給自己企業的產品也要樹立正確的三觀。產品如人,同樣有三觀,做產品有哪三觀呢?微觀層面,是產品的使用者觀;中觀層面,是產品的價值觀;宏觀層面,是產品的世界觀。其中,構建正確的產品使用者觀是創造好產品的基礎。

行業主管部門要制定有競爭力的《產品標準》。比如,壁掛爐標準不僅要將目前的二級能效提高提高到一級能效,還要在煙氣排放、生活熱水控制精度、乃至售後服務方面提高或完善標準,以提高製造企業准入門檻,增強制造企業品質意識,並加強監管。同時,企業要抱團加強市場推廣,加強《國家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宣貫活動,以刪除經銷商腦海裡的“國產品牌質量不好”的烙印,阻止破窗效應的蔓延。

企業更要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方面尋求新的超越點。這方面,汽車行業到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先例。

前文說到,德國人“腦袋是方的”,中國人“腦袋是圓的”,我們要合理運用我們的“圓腦袋”。

毋容置疑,在傳統工業製造上,我們很難短時期超越德國人,他們有幾百年的工業基礎,工匠精神以深入他們幾乎每個人的精神靈魂,我們無論從品質意識上,還是從規範標準制定和掌握上都無法和他們相比。不過,我們“圓腦袋”的靈活、智慧用在創新上,“方腦袋”是無法和我們相比的。

比如,工業設計方面,德國產品的“大、笨重”是典型的短板;因為使用習慣,歐盟標準對生活熱水沒有標準,也就導致前文所說他們的產品生活熱水“忽冷忽熱”,更是他們致命的缺陷;而且,他們產品、效能外觀多年不變等“方腦袋”思維都是我們“圓腦袋”很容易突破的。

我們在工業設計方面、物聯功能方面、生活熱水控制方面、自動化控制方面、新能源應用方面很容易尋找突破口,從而超越,他們的“缺點”就成為了我們國產品牌的“賣點”。以產品驅動銷售,那麼國產品牌就不會再讓經銷商認為和德國品牌差兩條街了,就會在完全市場化環境下同臺競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