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林正英逝世20週年海報

作者:藝術家 錢賡

“九叔”正式開啟道長時代後,悠悠一段時期的低潮,後來,林正英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再次將香港殭屍片拉至頂峰,接下來便是這一時期的梳理。

九叔時代

90年代,再攀高峰

如果說洪金寶開創了動作+喜劇+恐怖的風潮,那麼林正英就是將這一風潮帶向巔峰的男人。

1985年,由嘉禾電影出品,洪金寶擔任製片,林正英主演的電影《殭屍先生》正式上映。林正英飾演的九叔一角,一字英眉,面容肅穆,正式開啟了林正英“九叔”的影迷印象,林正英也成為了殭屍片代言人,《殭屍先生》的上映也標誌著香港殭屍片達到了頂峰。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殭屍先生》劇照

80年代末期,套路重複的殭屍片已經蠶食了觀眾的耐心。缺乏創新,跟風模仿,讓殭屍片流失了自己的市場。而隨著徐克的新武俠、王晶的喜劇動作片等新一代商業電影崛起,殭屍片也開始逐漸被各大電影廠商拋棄。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位天降猛男,對於殭屍片來說,這個人就是“九叔”林正英。

林正英為避免香港殭屍電影黔驢技窮、自斷生路,拍攝的此類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餘,亦開始積極將西方吸血鬼及殭屍融入香港殭屍片中。

他於1989年自導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結合”的最佳範本,該片不僅將民間“養鬼”之說改成“養小殭屍”,道長與小殭屍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對敵,而且大膽引出西洋吸血殭屍,來一場中西大戰,影片最熱鬧新奇之處便是茅山術降不住西洋殭屍,一眉道人無奈之下用炸藥爆破,卻仍然不能奏效,最終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殭屍,方才大功告成。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一眉道人》海報

片中使用了大量傳統文化元素,將功夫、鬼趣、法術和戲曲表演輪番搬出,讓當時的觀眾感到非常新奇,更是基本形成了殭屍型別電影以趕屍、道士鬥法為基礎的敘事機制。至此,香港的驚悚鬼怪電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勢至今不衰。

進入90年代,打響殭屍電影第一炮的是與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班的錢月笙、陳會毅,兩人合作的《捉鬼閤家歡》(1990)名為“捉鬼”,實為“收藏殭屍”,鬼倒是有一個,卻是忠心耿耿的“鬼僕”。

影片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開篇用現代科學儀器給殭屍做實驗,本來很有搞頭,可惜沒有深入,最終只淪為一個小噱頭而已。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捉鬼閤家歡》海報

林正英在1990年也拍出一部《驅魔警察》(董瑋導演),從民初走向現代,沿襲了劉鎮偉《猛鬼差館》中警察拍檔與屍魔鬥法的模式,不過玩的仍是茅山術,算是茅山殭屍片與警察搭檔破案兩大型別片的綜合體。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驅魔警察》海報

此時,劉鎮偉也在樂此不疲地給殭屍不斷升級。《猛鬼學堂》之後,王家衛再也不寫殭屍片了。而劉鎮偉在《猛鬼大廈》(1989)、《屍家重地》(1990)等片中大搞鬼馬實驗。

靠西洋元素在殭屍片中搏出位的劉鎮偉,後來更迴歸於傳統,研究出了不少新的滅僵招數。最特別的就是化身為歷史、神話人物來打敗殭屍的方法。

八仙、哪吒、荊軻紛紛登場,楊貴妃、王昭君、趙飛燕同臺獻藝,令人眼花繚亂、倍感穿越,側面表明劉鎮偉早就有了“大話”的癖好。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猛鬼大廈》、《屍家重地》海報

其實,1990年,若論中西結合得最為荒誕的,應首推陸劍明導演的《殭屍醫生》。

影片從醫生林保怡在英格蘭與女吸血鬼陳雅倫在一夜風流時被咬,事後回港逐漸呈現西方吸血殭屍症狀,如懼怕陽光、貪食患者鮮血、喜著黑色斗篷、晚上睡覺甚至如蝙蝠倒懸樑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運功將他治好。

孰料此時吸血鬼伯爵趕到香港,於是眾人與其在醫院展開血戰,眼看不敵之際,林保怡等三名男醫生竟然被劉、關、張蜀漢三傑附身,最終戰敗西洋吸血殭屍!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殭屍醫生》海報

不可否認,《屍家重地》與《殭屍醫生》的編劇都有信馬由韁的超強想象力,但如此單純為搞笑而搞笑的荒誕不經,觀眾似乎並不買賬,票房不溫不火。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一咬OK》海報

倒是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電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幾部殭屍片中最受歡迎,林子祥所飾的吸血鬼李伯爵,身處歐洲古堡,身著黑色禮服,如西方哥特文學中的貴族吸血鬼一般優雅,影片情節亦是有吸血、有驚情,有惡鬥、有浪漫,頗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韻,只是少了些恐怖的氣氛罷了。

這與之前香港的殭屍電影只顧胡亂抄襲和盲目嫁接,卻從不理會西方吸血鬼與殭屍原來有本質不同的做法大相徑庭,可稱得上香港殭屍片走向國際化的一次大膽嘗試。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非洲和尚》=海報

之後,林正英也在不斷嘗試創新,拍出了《非洲和尚》(1991)等經典作品,被稱為殭屍版的《上帝也瘋狂》。而事實上,此時殭屍電影確實已積重難返,可憐只剩下林正英獨撐大局。

數量眾多的殭屍片數量也側面反映了粗製濫造,觀眾對這類題材已經開始厭倦漠然,再加上王晶賭片和徐克武俠片開始大行其道,一時間當年極受歡迎的殭屍題材鮮有人再敢涉及。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劉鎮偉、王家衛

另外,香港殭屍片史上,有個人所執導的片子可能不如那“二劉”的出名,但他對殭屍題材的痴迷程度絕對完勝。此人便是《殭屍先生》的原著作者——黃鷹。

作為殭屍題材的骨灰級愛好者,黃鷹最熱衷於給讀者和觀眾開一場場“殭屍學堂”。這種學堂既講解恐懼的來源,又展示克服的方法,使觀眾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獲得安全感,這也是香港殭屍片的魅力之一。黃鷹的死據說也與其愛好有關。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黃鷹,另有筆名“盧令”。1956年10月28日生於北京。原籍廣東中山,“靈異推理派”作家。黃鷹在香港出版界、電影界、電視界及漫畫圈內均享有盛名的作家和編劇家。其創作風格受古龍影響頗深,以接寫古龍《驚魂六記》成名。代表作《天蠶變》、《大俠沈勝衣》系列。其中《沈勝衣》還被“麗的映聲”改編為電視劇。另有“殭屍系列”小說與餘無語並列鬼王。

1992年,他因拍攝殭屍片資金週轉不靈而借了高利貸,後來卻血本無歸,被追債者打死在家中。黃鷹的慘死也折射出香港殭屍片後來的沒落。

第二年的續集《猛鬼學堂》也是相同的班底,但這兩部電影並沒有完全模仿傳統公式化的殭屍片。《猛鬼差館》採用雙人拍檔喜劇的模式,並且將傳統的清朝殭屍變成日本侵略者的冤魂。

這之後的作品無論是迴歸本土茅山殭屍片的《殭屍至尊》(1991,劉偉強導演)、《新殭屍先生》(1992,劉觀偉導演)、《音樂殭屍》(1992,唐偉成導演)、《湘西屍王》(1993, 袁祥仁導演,之前有提過為袁和平胞弟),還是如《一咬OK》一樣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電影的《一屋哨牙鬼》(1993,曾志偉 / 曹建南導演)都不可避免的接連票房敗北——待到1993年,港臺跟風武俠片的熱潮風起雲湧之時,香港的殭屍片卻徹底陷入絕境。

從左至右依次為:《殭屍至尊》、《新殭屍先生》、《音樂殭屍》、《湘西屍王》,《一屋哨牙鬼》海報

20世紀90年代中期,殭屍題材雖然在香港大銀幕上幾近絕跡,卻在電視熒屏上繼續“苟延殘喘”,而這依然要歸功於“殭屍道長”林正英的不離不棄。

1995年至1997年,林正英與亞視合作拍攝的《殭屍道長》系列劇集,收視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體現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殭屍片還是大有市場的。誰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厲、準備接拍《殭屍道長》第三部時,卻因肝癌於1997年病逝。

這位平時素來低調的“老實人”(蔡瀾語)的死訊一公佈,香港電影界皆驚,痛惜之餘,不免哀嘆香港自《殭屍先生》以來創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雜技便可營造驚人視覺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劇風格的茅山殭屍片,在林正英仙逝後恐怕真的要失傳了。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殭屍道長》海報

接下來的發展似乎正是如此,90年代末期至新世紀之初,香港銀幕上又出現了類似殭屍電影的《生化壽屍》(1998,葉偉信導演)和《生化特警之喪屍任務》(2000,鄭偉文導演)等片,情節模仿的皆是西方電子遊戲《生化危機》,其實與本土傳統殭屍片根本沒有什麼關聯。

而在電視熒屏上,亞視在林正英死後,放棄製作傳統民俗的《殭屍道長》,轉而拍攝完全借鑑西方吸血殭屍體系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1998,冼志偉導演),劇情中西合璧,主題較之以前更有深意,講愛與拯救,再加上製作精良,表演出色,結果大受歡迎。死對頭邵逸夫都大度地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拍得好看。

90年代,是林正英殭屍片的時代!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第一部 海報

但儘管如此,該劇拍到第二部便開始收視下滑,並且這股“西風東漸”的殭屍題材也並未因此延伸到大銀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