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良知,是人生最好的底線

古人云:良心者,本然之善心。

做人要有良心,不因有利可圖,而因這樣做是對的。

然,只憑良心做事,忽略良知做人,也是本末倒置的。

如果說,良心是人最基本的原則,那良知,則是人生最好的底線。

王陽明:良知,是人生最好的底線

1/人人生來有良知

《刺客信條》裡說過一句話:人生在世,皆有良知。

正合了陽明心學的“人人都有良知,且生來就有”的思想

王陽明在龍場擔任驛丞時,抓捕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子。

強盜受審時說:“我死罪難逃,殺我痛快點,但別跟我談些道德良知。我們這種人,從來不談這個,甚至連想沒想過。”

王陽明說:“好,今天不談道德良知。但天氣炎熱,審案前,我們先把衣服脫了吧。”

於是,兩人相繼脫掉了上衣、內衣和外褲,光著膀子只剩內褲站在堂上。

“乾脆我們全脫了吧,豈不自在。”王陽明提議道。

強盜急的直搖頭:“這可使不得!”王陽明問:“為何使不得?”

無惡不作的強盜頭子此時卻面紅耳赤,半天說不出一個字。

王陽明笑著說:“你心中還有著最後的羞恥感,這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表現呢,其實,你也有良知。”

明善惡,知羞恥,有惻隱心,知恩圖報正是良知的主要內容。

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人生而有良知,萬物變化在心中。

王陽明:良知,是人生最好的底線

2、良知是做人的底線

有人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只要你堅守良知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元代許衡,盛夏時路過河陽,十分口渴。

路邊有梨樹,眾人爭先恐後去摘梨來吃,只有許衡端坐在樹下,安然如常。

問他原因,答曰:“非己之梨,豈能亂摘?”

有人譏諷他迂腐,說:“兵荒馬亂之時,梨樹無主,摘吃無妨。”

許衡正色回道:“梨雖無主,而我心有主。”

許衡關注的不是梨好不好吃、能不能摘,而是是否守住自己良知底線。

“堅守本心、緊祿。

緊守良知底線,才有了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愜意的田園生活。

馮驥才說: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人生。

人,有了良知底線,人生,才能達到上限。

王陽明:良知,是人生最好的底線

3、知行合一才長久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良知與行為是統一的。

有良知,首先就要言行一致,要有誠心。

誠信是一個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生在世,唯獨誠信,絕不可無。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兒子哭鬧,她就哄兒子:“你先回去,晚上殺豬給你吃。”

晚上,曾子抓豬來殺。她妻子阻止他說:“我只是跟兒子開個玩笑。”

曾子卻說:“現在欺騙他,是在教他欺騙人。”

於是殺了豬給兒子吃。

生活中,總有人隨意地開“口頭支票”,但卻很少有人信守詞條。

承諾,固然給人值得信賴的感覺,但是,沒有履行的承諾,卻是沒有意義。

講出的話,既是對他人的許諾,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東漢名臣楊震,因公路過昌邑。

縣令王密是他舊交,為謝知遇之恩懷揣十金相贈,楊震拒而不收。

王密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

楊震正聲回道:“豈可暗室虧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無人知?”

楊震的“四知”,不只是對外公正廉明的承諾,更是對自己清正的堅守。

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自欺欺人只能是一時之歡,言行一致才是長久之樂。

王陽明:良知,是人生最好的底線

4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修心的過程。

心之所向,良知之所在。

在緊張忙碌的日子裡,拿出小小的空閒為自己修心。

即便身處泥濘,也要笑看滿山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