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和冰箱,低調地改變了幾千年的吃東西習慣(食物的趣味歷史)

砂糖和冰箱,低調地改變了幾千年的吃東西習慣(食物的趣味歷史)

砂糖與資本主義經濟

因為砂糖,歐洲的餐桌才走向了國際化

,並帶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甘蔗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農作物。

葡萄牙人在巴西種植甘蔗,荷蘭人在蓋亞那建造甘蔗大農場,英國人在巴貝多島和牙買加島種植甘蔗後來居上,法國在海地島種植甘蔗,18世紀海地和牙買加為砂糖的兩大產地。

大量生產的砂糖,從此凌駕於亞洲的胡椒、丁香、肉豆蔻等香料之上,繁榮了環大西洋的商品經濟。

砂糖從奢侈品變成了生活必需品。

大西洋的砂糖又與中國的茶、阿拉伯的咖啡結合,在歐洲形成新的飲食文化。

砂糖和冰箱,低調地改變了幾千年的吃東西習慣(食物的趣味歷史)

18世紀,大量中國紅茶出口至英國,正好與砂糖搭配。從此紅茶進入民間,成為英國的國民飲品。

各國對茶的稱呼分為兩派,一是cha,一是tay,前者源自廣東話,後者源於福建話。

從茶的不同讀音,就能看出其傳播起源以及傳播路徑。

光榮革命後,瑪麗和威廉把荷蘭的紅茶和瓷器帶到英國,安妮女王則讓早餐喝紅茶的習慣遍及全國。

荷蘭人17世紀在錫蘭島、爪哇島嘗試種植咖啡豆宣告失敗,18世紀再度在爪哇島栽培獲得成功,但19世紀的鏽菌使得咖啡全軍覆沒。法國人在馬提尼克島和牙買加島種植成功。世界咖啡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來自巴西。

砂糖和冰箱,低調地改變了幾千年的吃東西習慣(食物的趣味歷史)

支撐起“城市時代”的食品工業

餐廳起源於法國大革命前30年左右。

restaurant原本是“恢復朝氣”的意思,後來也意指補充精力的濃湯。1786年,法令規定凡是提供料理和飲料的店家都稱為restaurant。此時的餐廳已不同於過去的旅店或酒館,人們可以在舒適豪華的室內優雅地享用飲食,顧客群多是城市的富裕階層。

讓法國料理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不斷精進的醬汁。

料理人所戴的獨特白帽,始於當時知名料理人卡漢姆。他看見有客人頭戴白色的帽子,深覺迷人而仿效佩戴,沒想到其他料理人也紛紛模仿,從頭戴白帽變成專業料理人的打扮。

砂糖和冰箱,低調地改變了幾千年的吃東西習慣(食物的趣味歷史)

拿破崙懸賞12000法郎獎金徵集可以長期儲存新鮮食品的技術,法國人尼古拉·阿佩爾於1804年發明了“密封玻璃罐”,研發出加熱滅菌方法。

1810年,英國商人彼得·杜蘭德從日本茶罐得到靈感,改良了阿佩爾的技術,為海軍研發出以錫罐儲存食品的方法。

在低溫滅菌、冷藏、鐵路運輸的環環相扣下,城市居民可以品嚐到新鮮牛奶。

砂糖和冰箱,低調地改變了幾千年的吃東西習慣(食物的趣味歷史)

冷鏈物流系統與全球化

由於冷凍技術的進步,幾乎所有的食材都可以儲存一整年,冷凍生鮮食材透過巡迴於全世界的冷卻裝置不斷地進行運送、保管和加工,最後再流向全世界數億臺家用冰箱。

速溶咖啡、泡麵之類的乾燥食品,各種密封保鮮食品應運而生。

1971年,日清食品利用真空凍結乾燥技術推出了“碗麵”,使用拋棄式容器的碗裝泡麵從此成為泡麵的主流。

百貨公司、連鎖商店、便利店、微波爐……大量發明之間有聯絡。

餐桌是個小型的劇場,是漫長歲月形成的世界飲食交流史的舞臺,也是能反映出地球現狀與人類未來社會的明鏡。每天眾多的食材和料理被端上餐桌,以最日常的方式不斷呈現著全人類生活的軌跡。

只要細心觀察餐桌的世界,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微妙地反映出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趣味的食物歷史系列,前情回顧:

人一輩子能吃下多少食物?大約50噸!(食物的趣味歷史)

從歷史的角度看,全世界有4大美食圈(食物的趣味歷史)

世界人民彼此之間,意外學到了什麼飲食技巧?(食物的趣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