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一、客至莫嫌茶味淡,寒舍唯有菜根香!

《菜根譚》雲:“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淡,是至味,也是有味,人間有味是清歡。

菜根,往往被人看做是無味之物,“夫菜根,棄物也。”然而,聰明的餐飲人,人生的藝術家,生活的智者哲人,卻發現與感悟出了“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

“做餐飲我其實並不喜歡大家一起不停地翻檯,車水馬龍,滿室都是人的紅火。我倒是喜歡大家陸陸續續地來,忙而有序,都可以找到相應的位置坐下來可以享受美食,我們這裡有不同的卡座、散座、包間,每一個客人蒞臨我們的門店,都是因為菜根香,用味道留住人心的回頭客。”

菜香根

創始人顏小斌如是說。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左二為國際餐飲文化藝術家鄧傑先生

右二為

菜香根

董事長

顏小斌

先生

知名品牌

菜香根創始人顏小斌

董事長(以下簡稱顏董)自2005年成立第一家菜香根以來,不僅湘菜出湘,把門店開到了北京,目前在北京擁有七家直營店,而且還湘菜出國,開到了美國,在美國也擁有兩家直營店。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北京湖南,

菜香根

保持的都是湖南味道。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顏董說大家呷菜品菜,無論是什麼菜系,大家吃來吃去,還是原來的本味好!這個本味離不開家常菜、地地道道的衡陽菜、傳統湘菜的煙火味。

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大家愈發追隨返璞歸真的步伐,釋放自然,釋放本真。在精神的安適、靈魂的安然中,越來越多的食客願意用心體味菜根的“真味”、“本味”、“原味”、“美味”。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菜香根有一句話說“咬得根香,百事可為”。“咬得菜根香”,就非常接近於這種迴歸自然的飲食境界,迴歸健康飲食的時代。

二、咬得菜根,百事可為

那麼,菜香根的味道,有哪些特徵呢?其實大家不難發現菜香根所有的菜品,都有衡陽菜的影子。

“菜香根”,是一個好聽的名字,聽起來入耳,說起來入心。一些佳餚美味也以“菜香根”為名,一出場,竟然大家喜歡。因為這些菜品,就有平常人家一日三餐的煙火味道。同時也有衡陽菜的影子。家鄉的味道,才是真正留人心的味道。

不僅如此,不少的文人墨客也喜歡用“菜香根”來寫美文,說得最多的便是:“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言下之意就是願意吃菜根,常吃粗茶淡飯,就是身體好!才可以吃什麼口味都香!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這一句話,放在顏董這裡就是咬得菜根,百事可為。這個“為”的含義很廣,有敢闖、敢幹、敢拼的意味,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蘊。菜香根彷彿自帶尋常家常美味,然而又脫離了它的樊籬與框架。出品精緻美觀大方,所以說菜香根的菜品,有家鄉味的根,呈現出來,卻更有湘菜的魂。

“菜”就是菜葉,“菜根”如蘿蔔紅薯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

當時這一句話,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大家常常去咬菜根味的警語,用以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種境界與湖湘文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教大家有可為,也有可不為。

三、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顏董是致力傳播湘菜的第一人,這幾年,大家口口聲聲說“湘菜出湘”,然而,低調的顏董,早在十年之前,就把菜香根帶往美國了。他說,在美國的餐廳,只要在牆上掛一排的臘肉,就是最好的湘菜文化。香辣可口的湘菜,不僅受到了在美國的中國人的喜歡,而且連美國人吃了,竟然比中國人更愛吃湘菜。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那一塊塊煙火氣息的臘肉,帶有異域風情的味道,魅力四射。這,好比我們喜歡吃西餐一樣,美國人也非常喜歡吃我們湖南的湘菜,尤其喜歡湘菜的臘味。

十年來,顏董更是把“菜香根”對修身養性、培養品德的意義、作用,闡釋得透徹、通達、海納百川,毫釐不差——既紮根湘菜,安心做好湘菜,從不張揚,又積極擴大菜香根的版圖。如果不是今天的瞭解與推廣,很多人是不知道顏董這麼多年的非凡成績。

的確,面對滾滾紅塵,變幻莫測的花花世界,只有擁有了那種咬得菜香根的清心和毅力,才能永遠懷有一份平和的心境。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還有,人們常說的“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平民化生活理想的寫照。做菜如做人,菜根香,菜香根,行穩致遠,安貧樂道,不慕榮華富貴,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最好的味道,平平淡淡才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最大快樂。他的湘菜佈局,版圖不斷擴大,同時也不斷從零開始,既啟程又抵達,既歸零又收穫。最近他的開福店,在五礦live,佔地面積逾過一千平方米,非常輕奢的裝修環境,非常匹配於當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給大家又一宴請聚會的好去處。

已故散文大家孫犁就這樣總結:“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後代,以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種學問。甜味中略帶一種清苦味,其妙無窮,可以著作一本‘味根錄’。其作用,有些近似憶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樣。” “菜根香”,能夠讓人悟出人生哲學的大境界,也是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種體現。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大家來這裡,菜香根不僅是一種重溫舊時代,而且還是快節奏生活的一種享受,是可以真正吃到迴歸的味道——家鄉味、兒時味、媽媽味、外婆味……

“我喜歡的廚師,並不一定要是新東方出來的那種技藝,但是烹飪一定要在創新之中保持食材本味。”顏董對食材的掌握,侃侃而談,可以聽得出來他在平時對菜品的研究有多深厚。餐飲萬變不離其宗,保持“菜香根”,才是留住客人腳步的法寶。

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菜香根”之所以成為一個飲食文化符號,就是在於“菜香根”留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還是有一塊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一席之地。創新要有根,傳統有傳承。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事實上,“菜香根”原初意義,只是指百姓的家常菜,在民間有云:咬得菜根爛,身體才健旺。

對於七八十年代的人家來說,菜根沒少“咬”,田埂上的毛根,土地刨出來的蘿蔔紅薯……出走故鄉幾十年了,大家還是記憶猶新,舌蕾上留下來的還是小時候的一股淡淡的甜味……

現在才知道,根的食物,的確營養更豐富,含有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最多,有較高的營養和食療價值。古人說,菜之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凡種菜者,必要厚其根,其味乃厚。”或許,這就是菜香根的真正的價值所在。

相比於普通百姓喜歡菜根香,文人墨客喜歡的程度似乎更深。鄭板橋曾經就特別喜歡煮菜根吃,有詩為證:“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紙。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清代怪傑張之洞,既做過兩廣總督,又曾以一本《書目答問》蜚聲學術界。他曾在自家後院闢一菜園,又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題對聯一副:“稼穡艱難君子教,菜根風味老夫知。”身為朝廷重臣,卻能從尋常小菜、菜根之中體味人生艱難,由無味至神味,實屬不易;周作人在飲食美文《咬菜根》中說道:“……這些菜的根是大可以吃得的,尤其醃了久藏不壞,它的用處實在很大。譬如蘿蔔,就是大家百吃不厭的“根”,在菜香根吃到的這一道臘肉炒蘿蔔乾,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歡。顏董說這一道菜,也做足了功夫,蘿蔔乾專門從鄉下研製定做,軟軟的口感,又不失蘿蔔脆脆的味道。搭配家鄉的臘肉炒出來,鹹香可口,蹦脆的,口口生香,韻味撲鼻。

顏小斌: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的還是本味菜根香

像這樣的“根”,為什麼吃來吃去,人們的喜愛程度始終如一呢?!這大概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優良傳統吧!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是鍾愛菜香根的,不管是“咬得菜根,則百事可為”,還是“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或者是“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大概就是文人墨客們偏愛菜香根的緣故,使菜香根源遠流長,始終紮根於人們的生活。

這些年,人們由咬菜根的味蕾感覺,愈發感受到了質樸無華的味道的珍貴。

現在,有專家這樣分析:“濃縮于格言諺語之中的味覺經驗,不僅僅是對一種日常食物的肯定,而且是將一種生活方式建構為‘社會心理空間’,個人的生命記憶只有納入這一空間中才能獲得意義,得到解釋。在另一意義上,尤其是對異常之味的嗜好,當然最能凸顯對某種文化價值的堅持了。”

因此,“菜香根”成了一種飲食新風尚,便更具有了豐厚的傳統文化的意蘊。喜歡更多菜香根味道的朋友,歡迎打卡

菜香根酒樓迎賓路店與開福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