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遍整座杭城都找不到,奶奶搖起的老底子蒲扇成記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李蔚 通訊員 陳棟

入了伏的杭州,熱得不行,在沒有空調的地方,人分分鐘會“洋掉”。

小時候的夏天好像沒有這麼熱啊?

一桶井水,一張藤椅,一朵白蘭花,一碗綠豆湯,還有爺爺奶奶手裡的那把大蒲扇——在一搖一搖中,暑氣跑了,蚊子溜了,一把蒲扇,就清涼了整個夏天。

對,就是蒲扇,風大,有勁,帶著鄉野的勁道——在曾經的夏日杭城,是絕對的最爆款,太陽下山後的乘涼時間,幾乎人手一把,搖起來是那樣的有節奏。

似乎年年都是這樣的光景,可是,不知不覺間,我們卻發現,蒲扇不見了。找一找身邊,有摺扇、絹扇、塑膠扇、迷你小電扇,卻沒了這把扇。

這幾天裡,我們在杭州走街串巷,只為尋找陪伴我們搖過童年夏天的蒲扇。

最終,蒲扇找到了。

不過,不同於記憶中的那些熱熱鬧鬧在身邊售賣的樣子,如今,一把老底子的蒲扇,要在網上動動手指才能買到。

在城市的發展中,老蒲扇下興興頭頭的日常生活沒有了。

當它歸於歷史,歷史中卻又不太會能找到太多它的影子,因為,史籍寫下的多是風雅往事。

轉遍整座杭城都找不到,奶奶搖起的老底子蒲扇成記憶

這種蒲扇很難找了 視覺中國供圖

在老小區轉悠兩個小時後,尋扇小分隊有點頹了——大伯們手上的幾乎都是摺扇,從《清明上河圖》到“難得糊塗”;大媽們顯然要時尚一些,除了各種塑膠廣告扇,還有迷你的摺疊團扇、手持小電扇,甚至還有應援扇。

直到萬能的朋友圈裡,有個朋友跟了一句“好像我爺爺,去年還用過這種扇子。”

☆從城南小店找到環北市場

【林爺爺買蒲扇的小店成了日式餐廳】

今年85歲的林爺爺,家住南星橋,手頭還真留著一把老蒲扇。

從櫃子裡翻出來的時候,淺黃的扇面上有幾塊地方已經冒出了黴斑,靠近邊緣處還裂了一個口子。扇子的邊沿,包邊也是一段一段的,看得出來縫縫補補了好幾次。

用幾年了?林爺爺說記不清了。他在家裡倒是很少用,有空調又有電風扇的,就是散步遛彎時會帶著,扇起來比摺扇稱手,風又大,還能遮個太陽擋個雨,累了還能墊著坐。

按林爺爺的話說,蒲扇真是扇子裡的“萬金油”,什麼地方都能派上用場,老底子的蒲扇是很經用的。

蒲扇剛買來,就要交代家裡的小孩兒,不能拗不能壓,更不能摳著玩。還要先用碎布在扇沿上細細縫上一圈的。一來,再包一層布邊更牢,用得更久,二來也是做個標記,縫上各色碎布,就不會跟別人家的拿混了。

扇子用舊了,難看歸難看,可還是能用來趕角落裡的蚊子,撩櫥櫃頂上的蛛網,拿到廚房裡,還是發煤爐的一把好手。就算破得不成樣子,這把扇子也還是伢兒眼裡的寶,跟濟公和尚手裡的那把破扇子,一模一樣嘛。

打聽了林爺爺買蒲扇的地方,我們一路尋去。

中山中路354號,這個地方要太廟再走過去一點點,通江橋站對面,是家賣木製品的小店,林爺爺還在這裡還買過痰盂底子。而現在,這裡是一家日式餐廳。

問了一圈周邊的大伯大媽,都不知道原先這家店搬到哪裡去了。他們出主意,買蒲扇,可以去環北市場看看。前幾年,那裡還有專門賣扇子的鋪子。

我們一路靠問,總算在環北市場二樓,找到了那家扇子鋪。老闆是杭州本地人,已經在這裡開了20多年,可是密密麻麻的各式扇子裡,就是沒找到蒲扇。

轉遍整座杭城都找不到,奶奶搖起的老底子蒲扇成記憶

環北的攤位也沒有了老蒲扇的身影

老闆直搖頭:“一開始賣的,賣了五六年就不賣了。”為什麼?蒲扇的報損率太高,進一箱蒲扇,能壞小半箱。“現在賣得好的是紙扇、絹扇,好看又能當紀念品。”

☆從老小區菜市場找到雜貨鋪子

【金華人開的鋪子裡只進了十把蒲扇】

聽說我們沒買到蒲扇,林爺爺又給了一個線索,說是兩年前,他逛菜市場時,還看到過。

林爺爺趕的是錢塘江對岸的早市,一大早坐公交車過江,換乘站下車,那附近有一座很大的菜市場,會有挑著擔子的老頭兒賣蒲扇,前後兩個大籮筐裡還兼賣其它的一些手工製品。

可是,我們一打聽,蕭山區換乘站的菜市場已經拆了,賣扇子老頭兒也不見了蹤影。但菜市場是個方向,我們打算跑幾家杭城老小區的農貿市場去看看。

先來到松木場農貿市場,有朋友講,這個菜場附近,以前開著一溜小門面的鋪子,有幾家賣雜貨日用品的,印象中賣過蒲扇。可是找過去一看,農貿市場鄰近的彌陀寺巷早已整治一新,還搞成了一個公園。

第二站,我們來到朝暉農貿市場,聽說市場對面的朝暉百貨店裡,有賣過蒲扇。

這家店已經開了20多年,老闆夫婦是金華人。

“賣光了。”老闆說,今年夏天,他只進了10把蒲扇,品相好的賣10來塊,差一點賣七八塊,“今年也不進貨了。”

為什麼?“能全部賣掉就已經很好了。”老闆說,現在的貨源跟早些年相差太大了。以前,都是本地的農民送貨上門,手工很好,淺黃的扇面清清爽爽,湊近一聞,還有一股好聞的植物味道。這種扇子,一個夏天能賣掉上百把。

近些年來,很少有人做扇子了,老闆只能去批發市場進貨時,看到就帶上幾把,但是跟以前的扇子質量不能比,邊角毛毛糙糙的,十把裡都不一定能挑出一把表面光潔沒有斑漬的。

不過,老闆還是建議我們趁著早晚可以來朝暉農貿市場門口碰碰運氣。“有時候會有個老頭兒,帶著自己做的扇子,騎著電動車來這裡叫賣的,要麼清早,要麼傍晚,但也不是天天來,現在蒲扇沒那麼俏了,誰家裡沒個五六把扇子。”

轉遍整座杭城都找不到,奶奶搖起的老底子蒲扇成記憶

扇子的花樣越來越多 網路圖

可是,等了兩個早上後,我們並沒有等到賣蒲扇的老頭兒。看來來往往來買菜的爺爺奶奶,手裡搖的也都是塑膠扇。

就這樣悄聲無息的,曾經的爆款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裡。

☆從網店批發商找到制扇師傅

【最好的蒲扇原來是用嫩葉做成的】

好幾次撲空後,我們只能求助電商平臺了。

輸入“蒲扇”,跳出來的杭州賣家還不少。再一問,原來蒲扇都是從外地進的貨,生產地集中在廣東、四川等地。

其實,蒲扇是用生長在南方的蒲葵葉子做成,而廣東新會、四川內江是全國排名前兩位的蒲葵種植地區,那裡製作一把扇子的成本更低。

我們聯絡上山東一家日用品廠,他們的蒲扇就來自廣東,再經由他們銷往全國各地。銷量最大的是山東本地,其次是南方各省,浙江也是一個大部頭。

儘管在杭州已經很少見到蒲扇,但對批發商來說,蒲扇的銷量並沒有太大的波動,今年的價格反而還漲了,批發單價比前兩年漲了4毛。

“因為人工成本上去了,現在肯做蒲扇的工人越來越少了。”這家廠子的老闆說。

他解釋價格上漲的原因:蒲扇的製作工續,一千多年了就沒變過(注:《史記》記載,廣東新會葵樹種植、葵藝加工自東晉時起,至今已經有1600多年曆史),蒲葵葉收來以後,要在火爐上烤製成型。工人不想受高溫的煎熬,所以烤葉子的師傅就越來越少,人工成本也只能往上漲。

好不容易,我們終於透過一個某寶店商,聯絡上了給他供貨的一位師傅。

師傅是杭州的,在安吉一家竹木加工場幹活,空閒會收些當地的蒲葵葉,做幾把扇子,但量極少,也就是送送親友,剩下的就賣掉。

師傅講,“蒲扇也分品相的,蒲葵葉的質量,決定了這把蒲扇成型以後的質量。”師傅說,“好的蒲扇用的是蒲葵新發出的葵葉製作出來的,那種叫‘玻璃扇’,還有一種叫‘邊葉扇’,是用成熟的邊皮葵葉加工出來的,成本價差了一倍都不止。外面批發的大多是邊葉扇,品相差,城裡人肯定不會用。玻璃扇做得少,賣得又貴,肯進貨的店家也不多。”

替代物太多了,質量好的蒲扇太少——於是,如今的城市裡蒲扇的身影越來越遠了。

轉遍整座杭城都找不到,奶奶搖起的老底子蒲扇成記憶

這一幕已成回憶 網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