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吉水的美食

故鄉吉水的美食

故鄉吉水的美食

文/李家曄

每每聽到故鄉的美食,多年在外鄉的遊子,喉嚨裡都會咯噔一響,口水一咽,無限回憶起家鄉的吃食來。尤其是媽媽做的一口飯菜,無論好賴,都會勾起深深的懷念。

我的故鄉是江西吉水縣楓江鎮下面的一個小鄉村,位於贛江邊,有一條支流同江從附近流過,早年還有很大的水,每到春水氾濫時,就有好多魚串到溪間田頭,成為我們捕撈的物件。現在新建了一條同理河把水給分流了,於是就少了很多捕魚的樂趣。

我家就位於同江中下游的小平原地帶,周邊有山,但我村沒山,吃食上相對少了很多山珍,都是園子裡種出來的蔬菜、家裡養的禽畜,經過母親的加工,變成了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憶苦思甜,先說幾道一聽到菜名口水絕對會在喉嚨裡打轉的“苦”菜——蘿蔔乾、腐乳(黴豆腐)、辣椒醬、蒜子根、藠子等,它們代表了家鄉地道的美食,是貧苦時的下飯菜。後面再說幾道本地的“好”菜和零食——荷包蛋、鵝頸、煎魚段、豇豆乾、艾米果、糖米糕等,以表達對故鄉美食的思念。

故鄉吉水的美食

蘿蔔乾

我把這道菜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吃它吃傷了。整整初中高中六年,它基本伴隨了我外出求學的生涯。在長身體的階段,米飯和蘿蔔乾未給我們提供多餘的營養,家庭條件不好吃蘿蔔乾長大的學生,一個個都乾癟瘦小,這就是我們那時的成長條件。

蘿蔔乾,是頭年冬天拔出來的蘿蔔,洗淨切成條狀曬乾,再用鹽醃製放在甕裡,隨時拿出來嚼著吃,可以下飯。我所在的中學遠在十多里外的鎮上,住學校無食堂,不提供菜,只提供蒸飯服務。我們每週日需要帶米和菜,吃一週六天。冬天帶新鮮蔬菜能吃一兩天,夏天蔬菜都不能過夜,炒蘿蔔乾就成了我上中學的主菜:將家裡醃製的蘿蔔條切成粒狀,再用油炒熟,裝玻璃罐中。

這種炒蘿蔔乾,大多時候只有菜籽油炒,好的時候用豬油和肉炒,能有幾片肉放在裡面,這一週吃飯都香。每頓飯撥幾粒放在飯上,一天三頓,一週六天必須勻著吃。每個同學幾乎都是這種吃法,稍好的會加點別的菜。我的中學六年,都是這麼過來的。高中時我媽還給我做油煎鰱魚段,兩個菜混著吃,稍好一點。

再補充一點,初中時我在黃土腳下的中學,學校裡和周邊有四五口井,上千師生,冬天井裡經常缺水,打到底了都沒有水,於是去校外的黃水井裡打水蒸飯,經常就是黃水,蒸出來米飯縫隙都是黃的,也得吃。有時候飯盒被別人拱翻了,蒸出來的是幹米,這頓飯就沒的吃。小賣鋪?對不起,裡外都沒有,就得餓著。

想起這段痛苦的生活,每每都要掉眼淚。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經歷這樣痛苦的生活,根本不知道今天的生活有多可貴。

這就是蘿蔔乾給我帶來的感受,今天飯桌上再有它,我基本是不會吃的,只會象徵性吃點回憶這痛苦的中學生活。

故鄉吉水的美食

辣椒醬

辣椒絕對是南方人的一道美食,而不僅僅是調味品。老家江西是吃辣聞名的地方,而且是真正的辣,以朝天椒為主,每道菜都放辣椒,無辣不香。

吉水每家每戶,櫥櫃中都存著幾瓶辣椒醬,比老乾媽好吃多了。辣椒醬是用新鮮辣椒剁碎,加鹽而製成的,非常簡單的一道菜,在顏色上有紅的和綠的兩種。有人用它當佐料,炒蔬菜時加一點。我們小時候,中午不炒菜,挖兩勺辣椒醬、再就點腐乳、藠子一類,就足夠吃兩大碗飯。

儲存辣椒醬有一個秘訣,就是不能粘水,包括用筷子、勺子取時,也不能粘水,否則很容易變質的。

故鄉吉水的美食

腐乳(黴豆腐)、水豆豉

腐乳我們家鄉叫“黴豆腐”,與豆豉一樣,都是黴變發酵而成的,在餐桌上兩個菜經常在一起,而且多是盛在一個碗裡,所以放在一起寫。

這兩個菜是調味品,主料是豆子,輔料是紅辣椒、食鹽。腐乳天生就是放在紅辣椒中變黴的,然後裝上罐,再撒上一層辣椒粉,吃的時候夾兩塊出來,小半塊就能吃一碗飯。

豆豉有黑豆和黃豆兩種,發酵工藝是一樣的,今天我們超市買的多是黑的幹豆豉,而我老家則是溼的水豆豉,用黃豆與紅辣椒做的,其中的水分,則是鮮辣椒帶來的。水豆豉的味極好,每口吃完,還會留香,回味特別足。

故鄉吉水的美食

蒜子根、藠子

蒜子根、藠子(藠頭),這兩種菜在農民眼裡是“賤貨”,因為做它們根本不花錢,但味道很好。

蒜子根,主要是根與須,將之洗淨,切成一段一段,拌上辣椒醬,馬上就能食用。藠頭則是一種野蔥,多長在山坡、溪岸邊,拔出來,留根與須,一切為二,與鹽、辣椒一拌,放兩天就能吃。

我小時候,外婆家藠子尤其多,裝了很多瓶瓶罐罐,中午一去,不用做菜,吃藠子就行。當然,外婆把我當客人,我每次去必給我做荷包蛋或炒辣椒,沒等炒菜上來,我就著藠子就把飯幹完了,然後純粹吃掉一碗菜,就是這麼霸道!

上面這些“苦”菜,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必須放辣椒,而且都是在艱苦的時候吃。當然,這是80、90年代農民在貧苦時候的應急品,客人來了不好意思端上桌面,但自家吃飯時,每家都是必備一兩樣的。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能看到這些菜的機會不多了,但真正到鄉下,每家每戶還是有,吃這些菜,才顯得地道。當然,有人會問,怎麼沒有紅的流油的鹹鴨蛋?有的,只是鴨蛋稍微“高貴”一些,一般農家吃不起,而且製作不易,比起上面這些隨便一弄就能吃的菜,就顯得不是那麼實惠了。

下面再說說“好”菜。所謂“好”菜,就是說用錢買來的、換來的,成本稍高一些,多用來招待客人。

故鄉吉水的美食

荷包蛋

這是我外婆和我媽最擅長的一道菜。蛋,在家裡視同為肉,是好菜,能頂很大的用場。每家都有雞,有雞都會有蛋,肉在街上不能輕易買到,而且極貴,我小時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肉,相隔一二個月是常事。沒肉時,那就用蛋來頂。

荷包蛋,有煮和炒兩種做法。煮時多放在清湯或面中,磕出一個完整的蛋,放下去,讓蛋清包裹著蛋黃,不要移動,用小火慢慢地煮。煮好了,蛋中心鼓起來,四周則是一圈白白的蛋清。現在回想,真有點像UFO的感覺,哈哈。然後用鏟子,細細地剷出來,盛在碗裡,加點湯。

招待客人,一般用4個荷包蛋,恭恭敬敬地端上,很有禮儀感,鄉下人看得很重。當然,客人一般會謙讓,不會吃那麼多,家中有小孩,在半推半就中,往往會給孩子勻出2個,客人自己吃2個,則賓主之道,比較融洽。如果不懂,外鄉來的客人,端上來4個自己全吃掉,則下次就不會有那麼客氣的招待。對於自家來說,想改善一下生活,會給自家孩子每人做2個,也算是補充營養。當然,大人是絕捨不得吃的。

第二種法,是油煎,煎出荷包蛋,像現在的蛋撻,蠻好吃。這技法呢,講究煎得不太老,否則有種焦糊味。還有第三種做法,其實不叫荷包蛋了,是將蛋煎成餅狀,然後劃成小塊狀,與大塊的辣椒、青蒜一炒,真是香得撲鼻,也是每家招待客人必炒的一道菜。

故鄉吉水的美食

蒸鵝頸

這是過年才有的一道菜,據說是吉水本地的名菜。這道菜很講究,工藝複雜。先是將瘦肉和蔥段剁碎成泥,然後加入蛋清、調料在碗裡拌勻。再用發好的豆皮或腐竹皮攤開,抹上一層蛋黃後,將肉泥盛在上面,捲成一條鵝頸狀(得名由來),再分段切開。

蒸鵝頸有紅燒和蒸兩種做法。我吃過的都用碗放在蒸籠中蒸好的,肉質鮮美,不油膩。小時候我大姨媽家條件好些,大年初三我就喜歡去她家吃這道菜,因為我家做不出來。

故鄉吉水的美食

煎小魚和煎魚段

家鄉小溪多,春夏發洪水,最容易捕魚,平常在池塘中也能網上一些小魚。抓了小魚,先去腮和內臟,然後燒小火用油慢煎,煎出一鍋金黃色小魚,色澤鮮豔,看著就有食慾,2條小魚足可下一碗飯。

小魚不用錢買,但大魚得去街上買,種類有鯉魚、草魚、鰱魚、鱅魚、青魚、鯰魚等,各種魚吃法不一樣。我吃過最好的是鰱魚,這種魚便宜、肉嫩,買來用鹽醃一下,然後切段、曬乾,用油文火煎,很耗油。

前面說過吃蘿蔔乾,後來高中條件改善再加煎魚段,伙食就大大提高了。蘿蔔乾我是吃傷了,但這煎魚段沒吃傷,現在還愛吃,也許是媽媽手藝好,煎出的魚段金黃金黃的,鹹度也合適,所以我從小就愛吃。

故鄉吉水的美食

豇豆乾

這道並不是什麼大菜,而是難得。只有夏天豇豆吃不完時,摘下來曬乾,曬乾後捆起來,待到秋天和冬天沒青菜時再吃。能在冬天吃上夏天的菜,當然很難得。

這豇豆乾吃前需要用水泡發,發一兩天,軟了,切成段,最好跟肉一起炒,吃著可香了。小時候吃肉少,對肉從來是一種奢望。有肉吃,還吃著有嚼頭的豇豆乾,立馬就能多吃一碗飯,我可以連吃三大碗,不帶撐的,看來還是有好菜的緣故。

故鄉吉水的美食

再補充說說一些家鄉的零食和糕點。

除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記憶最深的就是清明前的艾米果(即青團),是將剛抽芽的艾葉,擠出汁滴在糯米餅子中,就成為青色的。這種糯米餅子和粘米餅子,一年四季都有的吃。只要願做,隨時去舂點糯米和白米,做成糰子,蒸熟,能吃好多天。有時,左右親戚和鄰居做了,都會送點過來,包括村裡做好事送的包子,就是我小時候常吃的零食。

而到了冬天,記憶最多就是糖米糕。冬天下鄉來的師傅,用一個黑大炮手搖加熱大米,熟了用腳一踩,“砰”的一聲,就像放大炮,放出來的炮米加工成各類米糕,就成為我們過年的零食。

有美食的時候,我們還是童年和幼年;再回首時,想吃到這些故鄉的美食,已經物是人非,只有懷念的份了……

2022年清明

李家曄:江西省吉水縣人,人民出版社原教育出版中心編輯,現在京工作。

故鄉吉水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