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時代,傳統手藝菜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作者丨魚頭

去餐廳吃飯,你想吃現做的菜,還是預製的菜?

大多數人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答出,“當然是現做的”“預製菜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手藝才是王道

”。

工業化時代,傳統手藝菜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但如果告訴你,預製菜能夠還原出那些幾近失傳的手藝呢?

“麻仁香酥鴨”重回江湖

工業化時代,傳統手藝菜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關於現代工業和傳統手藝的爭論從來就不會停止。其實,依賴於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如今的預製菜從生產加工到鎖鮮保鮮等,各個環節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尤其是那些蒸、煮、燉、煨等烹飪方式為主的菜品,對於消費者和廚師來說,幾乎可以做到“有求必應”,面面俱到。

前些日子,我去到某預製菜的工廠時,產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但我還是被麻仁香酥鴨吸引住了。這道菜對於喜歡鑽研湘菜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作為我國首位湘菜大師石蔭祥的拿手好菜,老爺子也在《湘菜集錦》中詳細記錄了其做法。

去年在湘菜大師張小春的師門大會上,他的這道“一種香酥鴨的製作方法”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在湘菜發展歷程上,算是“頭一回”,有著重要意義。而這道香酥鴨從專利申請,到工廠除錯、直至落地生產,前前後後算下來用了好幾年的時間。這是道工序極其複雜的菜,在烹飪比賽上倒是經常出現,因為涉及鴨身去骨、掛糊、火候、刀工等多項手上功夫,選手們覺得它能夠展現功底。

尋常的社會餐廳不願意賣這樣的菜,一是因為工藝複雜,做起來耗費時間,不利於翻檯,無法適應當下消費節奏,而多數消費者也不願意為時間成本買單。

二是如果廚師功底不夠強,這道菜的出錯率極高。鴨骨去除不夠乾淨利落、肥膘加得過少或過多、粉糊調製得濃度不對、蛋清打發不足……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手誤,都會影響最終口味,對於一個想要長久經營的餐廳來說,自然不會允許菜品口味飄忽不定的現象出現。

工業化時代,傳統手藝菜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所以這道麻仁香酥鴨的產品被寄予了不小的期待。那些真正把手藝“吃透”的人才看得懂其中門道,“了不起啊,傳統老菜重現江湖了!”“能把一道快要失傳的老菜給批次生產出來,這得給餐廳節省多少事兒!”

也有些在原地打轉的人才會嘟嘟囔囔著批判幾句“機器做出來的玩意,哪有手工做的好吃!”這說法聽起來似乎是某種政治正確,那你倒是放下手裡的麻將和手機,去學、去做啊?

談傳承,也要談市場

工業化時代,傳統手藝菜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很多傳統菜,包括傳統湘菜消失於市場,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口味幾十年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計劃經濟的時期,別說雞鴨魚肉了,就連糖和油都是有錢都不一定能買得到的東西。記得在《人世間》裡,領導送了周秉昆一斤白糖和一斤紅糖,他不惜以白糖換了好友的紅糖,更毫不猶豫地送給了鄭娟。這種以珍稀之物表達情意的方式不僅動人,也讓我們得以窺見,如今習以為常的調味品和食材,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是珍寶一般的存在。

正因為物資匱乏,所以在菜餚的烹飪時,油芡的運用變得格外重要。因為在芡汁的作用中,其中一個就是可以讓菜看起來有一種“油”亮的光澤感,或者讓湯汁顯得濃稠,以此顯得“昂貴”一點。在不少傳統湘菜中,就不乏芡汁的運用,如雞蓉海參、酸辣墨魚片等等。

後來生活好了,人們有了更豐富的調味品和食材,不再需要靠芡汁帶來味覺上的豐腴感,所以很多重芡的傳統菜風光不再。

但除了口味的原因之外,類似麻仁香酥鴨這樣,因工序繁雜或製作難度高而消失於市場的菜品也不少。

諸如火方銀魚、蜜汁藕丸、網油酥方等等,而祖庵菜系列更是典型的例子,動輒幾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反覆多次的切配、漲發,還涉及煨、煮、燉、炸等多種烹飪方式和火候掌控等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對於如今連土豆片切絲、牛百葉切絲都嫌麻煩的餐廳來說,那些菜當然不會出現在選單上。

但香酥鴨的落地生產,不免讓人對這些傳統湘菜的迴歸產生了些許期待。他的出現甚至能讓從前未曾瞭解過這道菜的人知道,“哦,原來還有這樣的傳統湘菜!”如果你剛好是個功底深厚的廚師,他們甚至還會對你許久未拿出來的本領感到驚訝“什麼?你竟然會做?”

總有人把現代工業生產的預製菜放在傳統烹飪的對立面,認為它在“荼毒”傳統手藝,甚至牴觸;但一味強調保護傳統手藝,只會讓它與社會現實脫節;若因此市場萎縮,亦會進一步加劇傳統手藝的流失。與其讓這些傳統手藝日漸式微甚至消亡,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利用現代工業,解決傳統烹飪中遇到的問題,讓他發揚傳承下去。

工業化時代,傳統手藝菜是否會迎來“第二春”?

當然了,儘管工業化生產的菜品風味或許稍有流失,但似乎也不必苛求一步到位?先用菜培養口味喜好,開啟消費者市場;菜品有了市場,自然也會推動廚師或者烹飪愛好者們去研究傳統技術。

畢竟發展,就是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