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分享與討論,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我是巴蜀地方人文學者(學習及傳播推廣者的簡稱)江陽沽酒客

之前寫了宜賓人對燃面的自信,結果還不用其他地域的人來說三道四,宜賓人自己就跑來訴苦和吐槽。其中最嚴重的一點就是不少宜賓人認為,在宜賓本地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了。甚至有人說,很多在宜賓開面館的人是外地人或者北方人。

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不知道以上的說法是個人意識,還是宜賓的一個大眾普遍認知。如果是個人意識那就算了,如果是普遍的認知,那就有點難受了,因為這表示,宜賓人引以為傲的燃面正在消失和去宜賓化。

那麼,這是真的嗎?還是危言聳聽呢?

我不是宜賓人,很難有發言權。但是到宜賓去吃過他們的燃面,至於是否正宗,招呼我的是老宜賓人,而且在老城區長大的,那是差不多快二十年了,反正從此以後,我在其他城市沒有吃到過當年宜賓燃面的味道。

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如今,特別是到處打起宜賓燃面招牌的店子,很多人都說他們是宜賓人。這個倒是跟蘭州拉麵不一樣。作為四川川南一帶的人,很容易辨別你是不是宜賓人,口音這個東西大致上是隱瞞不了的。

即便如此,還是很難得到真正的結果。於是我就去問那幾個對宜賓燃面本地流失表示擔憂的朋友,得到了基本類似的答案,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首先,他們認為原材料的喪失,不管是芽菜還是菜油,如今都是工業化的生產,跟以前那種手工業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區別,雖然統一了一種味道和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卻只能是一種味道,而無法進行人為的拿捏和改變,也就是說,燃面成為了模仿和複製,而不是繼承和發展,缺少個體差異和開拓性。

其次,本地的很多老麵館的東家,要麼年紀大了不開了,要麼轉讓了,要麼第二三代繼承起來變了味道,反正吃不出以前的感覺。我這裡倒是想問一下,會不會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口味吃高了嗎?

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第三,外地人和區縣的入駐,他們因為缺少了本地那種純粹的內涵,慢慢被區域口味覆蓋了。

第四,學習的過程變成了工業化復刻,而不是匠人精神傳承,別小看一碗燃面,它雖然只是一頓早餐或者一個地方的小吃,但是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碗麵,飽含了宜賓老一輩人的饕餮智慧。

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這裡就不得不聊聊宜賓燃面的來歷。原名敘府燃面,舊稱油條面,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小吃選用當地優質水面條為主料,以宜賓黃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輔料,將面煮熟,撈起甩幹,去除鹼味,再按傳統工藝加油佐料即成。

以上是大體的總結,但是也有部分宜賓人不同意,還有人說燃面並不是要把麵點燃。但是大體如此。所以,你看哈,這些搭配如何全了,是不是就能做出正宗的宜賓燃面呢?筆者不得而知。

宜賓人跟我說,在宜賓都很難吃到正宗的宜賓燃面,這是真的嗎?

這是他們說的四點,不曉得宜賓人能認可不。不過筆者多嘴插一句,今天,宜賓人是不是真的瞭解自己家鄉宜賓燃面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正宗的做法,如果大部分都能脫口而出,而不是因為出名就出名,就像瀘州人說瀘州老窖一樣,真正懂酒的瀘州人並不多。

假如行家少了,你那個東西正不正宗都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大家根本分辨不出來。

但是個人覺得還是保留好原汁原味的特色,再進入發展更合適一點,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