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追問,做個有智慧的人

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

而事物是普遍聯絡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與一事物相聯絡的周圍其他事物就構成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所以,孤立地對一事物是不可能獲得正確認識的,只有將事物及其存在和發展的條件聯絡起來,才可能獲得真理性認識。

真理必然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宇宙是無限空間和無限時間的總和,與宇宙相聯絡的周圍其他事物就構成了宇宙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只有將宇宙及其存在和發展的條件聯絡起來,才可能獲得對宇宙的真理性認識。

由於宇宙實在是太大了,人的感性認識是無法認識到宇宙外圍的其他事物的,但好在人有理性思維,可以透過已知的知識推理出未知的知識。

根據已知的矛盾的知識,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與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那麼,我們感受到一方的存在,就可推理出另一方也是存在的。

學會追問,做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德經第四十一章》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白的盡頭就是汙垢,小的四方形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稜角,大到沒有邊緣我們便看不到它的稜角,認識小的器物不用花太多時間,認識的器物越大則要花的時間越多,聲音也如“強弩之末”,總有衰弱的時候,有聲的邊界處便是它的反面無聲了,能夠使最大形象存在的條件,也一定是它的反面無形了。

以上是從“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推理出它們的對立面,還可從軟硬、強弱、粗細、明暗等等,選取它們的一面擴張至無窮大,便可推理出它們的邊界處便是其對立面了。

人對理性思維的運用,有效地解決了感性認識無法解決的問題。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白色、方形、器物、聲音、形象、軟硬,等等,是人分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對事物的某個側面的認識時歸納出來的,相對於整個宇宙的共性來說,

它們屬於矛盾特殊性,也可說是人掌握的特殊規律。

學會追問,做個有智慧的人

眾所周知,道乃道家哲學的最高概念和範疇。《道德經道經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翻譯成白話就是,可以言說的道,並非真正的、恆常不變的道,恆常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可以用文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恆、終極的“名”。

很明顯,可以說出來的道和可以給它下定義賦之以名的道,肯定是關於某一類事物或者宇宙的一個側面的共相,即具體的特殊的規律;而世界觀意義上的道則是關於整個宇宙的恆常不變的、終極的本體,老子把它(恆常不變的、終極的道)稱為“常道”,

認為這個“常道”既不可以用嘴巴說出來,也無法給它下定義。

固然,道家未曾明確提出“本體”的概念,“道”的概念也並非道家首創,

但將“道”從形而下的層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層面,賦予“道”以本根或本體之義,並將“道”的學說系統化,則是原始道家對中國哲學所作的一個重大貢獻。

道家所以被稱之為“道家”,以“道”名家名派,與其對“道”的推崇和重視是分不開的。

學會追問,做個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