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不到,你的“天眼”對孩子傷害多大!

你想象不到,你的“天眼”對孩子傷害多大!

“隱私?孩子這麼小要什麼隱私?我是監護人,就應該知道孩子的一切,這也是為他好。”

這段話,你是否覺得聽起來很熟悉呢?

很多時候,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逼迫孩子交出自己的“秘密”,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壓得彼此喘不過氣來,這樣行為的背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

01

湖南衛視《少年說》中有位李同學說,在天津有個景點叫做“天津眼”,而自己也有一個“天驚眼”,只不過是“驚嚇”的驚。

這位少年說,小的時候自己和媽媽鬧脾氣,就把門反鎖著,自己在臥室待著。

後來有天放學回家,突然就發現臥室的門把手不見了。他問媽媽鎖去哪裡了,他的媽媽就說:“天氣太熱了鎖融化了”。

自此之後,他的臥室門上就留下了一個拳頭大小的門眼。

你想象不到,你的“天眼”對孩子傷害多大!

媽媽就經常從這個門眼裡,盯著孩子,監督著孩子,禁止他去做一些無關學習的小動作。

很多孩子對家長侵犯自己隱私的事情表示:

我的父母以為他們知道我的一切,實際上,我只想逃離。

在搜狐網的一次調查中,孩子們的回答各不相同:

作為子女,如果發現父母偷看你的隱私資訊,你會怎麼樣?

“跟父母吵一架”

“敢怒不敢言”

“偷偷傷心”

……

父母常常為了偷窺孩子的隱私,而突破了邊界,分不清什麼是孩子的,什麼是自己的,什麼事情必須管,什麼事情不該管。

社會心理學家 Skyler Hawk 認為:

隱私的需要是超越文化的人類基本需求,保護孩子的隱私,孩子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02

西方有一則寓言——

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相愛的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能夠取暖,而且還能很好地保護對方。

這就是心理學上“刺蝟效應”的來源。

所謂刺蝟效應,就是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

倘若一個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家庭裡,沒有個人空間,或者是個人空間老是有人闖入,很容易導致孩子丟失去對父母的安全感。

你想象不到,你的“天眼”對孩子傷害多大!

這種丟失的安全感常常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外在的,對父母大吼大叫、砸東西、撕東西,以此洩憤。

另一種是內在的,把自己關起來,對父母的行為摻雜更多的負面能量,甚至有的孩子因為壓力太大,形成性格孤僻和厭世行為。

父母當面打聽孩子的隱私,偷窺孩子的秘密,暴露出來的除了一點點擔心,更多的是不信任還有強大的控制慾,這嚴重地破壞了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

在孩子與父母間,應該有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在分界線內,你是你,我是我,我可以做什麼,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強行踏破分界線,就是自己把自己置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並且孩子會在這樣的處境下,主動“疏遠”父母。

03

聰明的父母是不會以愛之名,偷窺孩子的隱私,跨越孩子的底線;

更不會用猜疑去詆譭孩子,用蠻橫粗暴的手段,逼著孩子拱手相讓自己的個人空間。

黃磊在談論到教育女兒的方式時,曾這麼說:

孩子的日記不上鎖,就擱在桌上,我也不會去看,孩子的手機我也永遠不看。

我從未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你想象不到,你的“天眼”對孩子傷害多大!

劉墉在兒子青春期時,特意給他的房間裝了個門閂。

很多父母覺得不可思議:“我巴不得知道孩子的一舉一動,你居然還主動去給兒子裝上門閂?”

劉墉說:“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隱秘世界,總是提心吊膽,怕隨時會有人進來,潛意識的傷害很可能影響一生。”

再小的孩子,都有擁有隱私的權利。

心理學家 Nancy Darling 說:

養育中最難的事是平衡孩子對自主性的需求和家長對安全的考慮。

從養育的長遠目的來看,培養出健康、自立、適應社會的成年人才是重要的,而保護孩子隱私是孩子發展出獨立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把眼睛從孩子身上移開,像那兩隻互相取暖的小刺蝟,拉開一點距離。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裡提到,沒有秘密,就沒有兒童時代。

你翻開了孩子的書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記,你拉開了孩子的抽屜,同時,你也鎖住了孩子的心。

你終究會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緣分,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適當放手,懂得退出,才是成長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