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為何降頻封盤?機構人士這麼說

財聯社(上海,記者 劉超鳳)訊

,量化交易佔全市場的成交佔比一直是近期的市場關注焦點。

近日,上海金納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進、恆生聚源副總經理夏青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擁有超過20年金融科技從業經驗的楊進表示,“今年前8個月,平均每個月的成交量在20萬億,全年預計達到或超過240萬億,樂觀估計整個市場中量化交易的佔比應在20%-30%之間。”這個觀點與券商、量化私募的主流觀點一致。

近年來,量化投資發展迅猛,短時間內就湧現出20家百億量化私募,投資者對於量化私募的接受度越來越廣。尤其是今年市場出現巨大分歧,流動性又充分,正是量化投資“大顯身手”的時候。一方面,包括券商在內的機構紛紛重視並創設發行或代銷量化私募產品,以指數增強為主的量化發行規模超出想象;但另一方面,量化私募行業如今普遍降頻,從高頻策略向中低頻策略降頻,近期百億量化私募接連選擇封盤。

曾供職於海外對沖基金的夏青表示,“當一個策略行之有效,一旦大量資金湧入,就會將超額收益抹平。所謂的降頻,其實是必然選擇。量化投資機構規模擴大時,就面對兩難選擇,是追求口碑還是追求管理費,也是無奈之舉。”

夏青曾任美國摩根士丹利機構證券部副總裁、美國多家對沖基金投資經理,目前持續跟蹤海內外量化投資領域的最新前沿進展。

採訪實錄如下:

財聯社:有觀點認為量化交易佔全市場的交易量為50%,也有觀點認為僅有30%上下。您持什麼樣的觀點?以及為什麼?

楊進: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量化投資可以分為“量化投資策略”和“量化投資執行”,前者是投資策略的範疇,除了量化外,大眾比較熟悉的是主觀投資策略;後者是指透過機器完成交易執行,也叫程式化交易,量化機構、公募機構、保險資管都可透過程式化交易來完成執行動作,避免人工失誤和主觀影響。

對於量化交易在全市場的佔比,可參考去年的資料,2020年,A股全市場成交量220萬億左右,由程式化工具、演算法工具完成的交易量約在10%-20%。今年前8個月,平均每個月的成交量在20萬億,全年預計達到或超過240萬億,樂觀估計整個市場中量化交易的佔比應在20%-30%之間。

財聯社:百億量化私募快速湧現,量化規模快速增長的原因有哪些?

楊進:

從宏觀監管、市場微觀層面到投資者偏好層面,多重因素促成了量化私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

從宏觀層面來看,監管機構對量化交易的限制在逐漸放鬆。2015年以來,監管初期對量化交易持審慎收緊的態度,量化交易的對沖工具受到了非常嚴格的限制,許多策略無法運作;從2018年開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監管機構對各類交易標的的限制逐步放寬,量化交易有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從微觀層面看,與量化交易相關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備,底層的技術支撐平臺、極速交易系統、雲服務等均為量化投資機構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國內投資者更為理性,對“高收益會帶來高風險”的認知程度加深。相比之下,量化投資“不大漲、不大跌”的特性逐漸被國內投資者認可,這是量化投資快速發展的人氣基礎。

量化投資會提高市場流動性,流動性的改善反過來又促進更多的交易機會。活躍的市場、流動性充分,是量化策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土壤。

財聯社:對於量化交易,廣大投資者有感於去年美股砸出的“黃金坑”,以及量化交易可能帶來的趨同交易、系統性風險。如何看待市場上的量化交易存在的趨同交易問題?

楊進:

本質上,趨同交易不一定和量化有太大關係。2015年A股股災,千股跌停。這個趨同交易是由政策引起的,並非量化,2015年的量化規模非常小。2010年,美股出現過一次閃崩,道指在5-10分鐘內暴跌9%,後又快速拉昇。這才是典型的程式化交易引起的趨同交易,因為期貨市場謊騙交易引發的市場恐慌,進而各個交易程式在競賽“誰跑得快”“誰賣得更快”,互相踩踏,後來訊息被澄清後,程式又開始反向操作買進。

但是,中美交易體系不同,交易制度不同。美股實行T+0模式、熔斷,可以做空,這和A股市場有很大差異,不能做簡單類比。基於交易機制的差異,我們認為,美股市場的閃崩、趨同交易,難以在A股市場上重演。

目前,A股真正由量化策略完成的交易佔比相比較低,而且量化機構透過類似金納的演算法拆單進入市場後,可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平滑市場波動,進而降低對市場的衝擊成本,這是監管機構樂見其成的。

夏青:

美股每過兩三年就有一次趨同交易。2008年8月份有一次閃崩,但美股主要指數沒有較大變化,因此市場層面的感受不多。

2008年金融次貸危機,貝爾斯通對沖基金的房地產交易面臨清盤風險,這是二三十億的自營盤,都是採用量化策略,虧損非常嚴重。貝爾斯通平倉後,導致其他持倉者浮虧較大並觸達風控線,越來越多機構進行平倉,出現“多米洛骨牌效應”。

中國市場的監管做得十分到位,交易制度上沒有“T+0”交易,不能做空,限制了很多配對交易。量化策略中,有一部分是趨勢性的策略,也有反轉性的量化策略。量化策略實際增加了市場流動性,當跌幅過深時有策略做主動買盤的交易,這抑制了市場往一個方向過度發展,即通常意義上的“極端暴跌”或“極端暴漲”,量化策略平滑了市場波動,充當了市場尤其是指數層面的反向“緩衝器”。

財聯社:量化私募和監管機構應該分別從哪些方面著手,儘可能避免因量化交易尤其是高頻交易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問題?

楊進:

從維護市場健康發展的角度,監管部門應重點關注交易過程中的欺騙手段“謊騙”。舉個例子,有投資者先掛大單,給市場其他投資者產生誤導,但面臨成交時卻把大單撤銷,這就是典型的謊騙策略,這種行為在美股市場也受到嚴格監管。

我認為,不論高低頻交易,只要是真實的交易,都可憑藉著自身資源優勢、技術優勢或投研優勢,合理合法地去抓住賺錢機會,但千萬不能欺騙市場。監管部門維護市場的公平性,可以在規則上更加細化,讓市場共同遵守這些規則。

對於量化投資機構,為了保護量化投資的市場,量化機構應著重關注投研能力的提升和積累,不可盲目擴大規模。為獲得理想的預期收益,一個量化策略必然有容量空間。因此,量化機構要在規模擴張上保持理性,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否則會給量化投資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財聯社:程式化交易在國內的起步時間較短,但它在美國市場的佔比已超過七八成。未來國內程式化的佔比會提升嗎?

楊進:

程式化交易不是投資策略,而是完成交易的工具。

在交易執行維度,越成熟的市場,由自動化工具完成交易的比例會越高。若干年後,國內或許會像美股一樣,90%以上的市場交易都由程式來自動完成。

在投資策略層面,成熟市場的主觀策略、被動指數型別、主動量化策略均會佔據一定空間,主動和被動的比例五五開或六四分。

財聯社:程式化交易是很好的投資工具嗎?

夏青:

程式化交易是很好的投資工具。它不是投資策略,而是把交易策略用程式的形式表徵出來,包括下單、撤單、風控甚至對沖,僅此而已。

程式化交易的顯著優點是讓策略執行者減少主觀影響。事實上,交易出現盈虧時,很容易發生主觀的情緒變化,比如過度恐懼或過度膨脹,這將導致執行層面和策略層面產生偏差。而程式化交易可以去除主觀不穩定因素。

越是成熟的市場,被動指數的投資也會越高。美股市場的被動交易很多,橋水基金、先鋒領航、黑石基金等的量化管理規模非常大,因為很多寬基、行業指數基金都算在了量化交易的規模中。未來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成熟,會逐漸往被動化投資風格做切換。這就意味著,量化的空間會非常大,因為指數化投資也算在量化之內。

財聯社:策略能力是量化私募的核心競爭力。有觀點稱,有些量化私募將國外不再有效的策略拿到國內用。您是否認同此觀點?

夏青:

量化策略是否有效,主要看交易的微觀結構。

國外策略在國內未必有效。很多美股策略靠的是速度,更快獲知市場行情,或者交易主機本地化,直接把主機放在交易所,獲得更低時延和更高的成交速度。這類策略在中國很難做,因為國內不存在讓機構搶跑的措施,也不存在同一標的在多個交易所套利,因為微觀交易結構不支援。

沒有一個策略永遠有效,要看市場的適應性。量化投資機構最終會走向“軍備競賽”,如果發現更好的策略,就要領先別人一步。比如,配對交易或趨勢交易,總有機構將止盈點或者止損點放得更低,就出現搶跑作用了;那麼其他機構會以“軍備競賽”的形式,將止盈點或者止損點設定得更低。

財聯社:據瞭解,量化私募行業如今普遍降頻,從高頻策略向中低頻策略降頻。近期百億量化私募接連選擇封盤。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楊進:

隨著量化投資機構管理規模的擴大,一定會向其他頻段或者其他策略不斷擴充套件,這是市場發展的自然過程。

如果高頻策略能發現並把握住好機會,能在短期內獲得可觀的回報,樹立投資機構的品牌,有利於吸納資金。

但是,由於高頻策略獲取收益的難度較高,而且總體的市場空間比較小,一旦這個領域比較擁擠後,賺錢機會很快消失,理應迴歸到相對理性、更著眼於長遠的投資策略。這也是百億量化私募選擇封盤的原因,封盤表示策略增長空間遇到了瓶頸,規模增長遇到瓶頸了,需要控規模,否則策略不賺錢甚至虧損。

因此,當投資機構規模增大後,很自然地要擴充套件策略型別,關注範圍從高頻擴充套件到中頻、低頻。但量化投資機構降頻不代表放棄高頻策略,仍然有頭部量化機構自己建超算平臺,以期領先市場一步,更快地抓住一些機會。

夏青:

文藝復興的大獎章基金,近三十年的年化收益超過35%,比巴菲特的年化收益高。雖然大獎章基金回報率很高,但只對內部員工開放。

不難發現,市場上非常好的高頻策略私募基金,空間通常只有幾個億美金。當超過10億美金後,只能做中低頻策略,即不考慮日內的迴轉交易,不包括日內T+0。當量化私募規模超過50億、100億時,通常情況下只能做指數增強。所謂指數增強,就是在原來中證500或者中證1000的基礎上,透過選股和權重的變化,提升它對底層對標指數的收益差。而市場上大家能買到的量化私募產品,通常也是這類產品。因為當一個策略行之有效時,一旦大量資金湧入,就會將超額收益抹平。所謂的降頻,其實是必然選擇。

對於量化投資機構,當策略的規模擴大後,就面臨封盤還是繼續吸納資金的“兩難選擇”,是追求業績提成和口碑,還是追求管理費。隨著近兩年量化股票私募的規模逐漸擴大,已經超過了他們的“舒適區”,降頻是無奈的選擇,降頻後收益率也下降,這是大機率事件。

股民福利來了!十大金股送給你,帶你掘金“黃金坑”!點選檢視>>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