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稱帝后,積極準備統一大業

楊堅稱帝后,積極準備統一大業

楊堅稱帝后,積極準備統一大業

公元581年,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改年號開皇,隨即消滅各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三百年的天下大亂南北分治的狀況,為華夏歸為一統作出了不朽貢獻。同時,隋文帝勵精圖治,把從戰亂中建立起來的大隋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庫充盈,百姓安居,使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有史家甚至將隋文帝時代稱之為“開皇之治”。

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小名那羅延,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氏。世居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西),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後裔。其父楊忠,北周元勳,官至國柱、大司空,封為隨國公。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楊堅生於馮翊般若寺,因天生異相,故由來自河東的尼姑居於別館撫養。因父親功高,楊堅十五歲便被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職銜,十六歲遷升為驃騎大將軍。公元561年,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二十歲的楊堅出任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就在楊堅不斷升遷之時,北周八大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看到楊堅前途無量,便把十四歲的小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她,這便是後來與楊堅一同被稱為“二聖”的獨孤皇后。因為獨孤氏的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因此楊堅躋身為皇親,地位更加顯赫。楊忠病死後,楊堅襲位隨國公,公元577年,楊堅隨周武帝滅齊,立下戰功,被晉封為柱國(最高武官),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任亳州總管。

隨著地位的扶搖直上,楊堅難免會引起一些大臣的嫉妒。宇文護專權時,就多次想殺楊堅,但都因故沒能得手。到周武帝時,一些大臣認為楊堅有反相,建議周武帝趁早除之。然而,周武帝不但未聽從建議,反而將楊堅的長女立為太子妃。此時,位高權重的楊堅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不斷拉攏擴大自己的勢力。公元578年,周武帝駕崩,皇太子宇文贇即位,史稱周宣帝。封楊堅的女兒為皇后,拜楊堅為上柱國,大後丞。不久,升為大前疑(丞相),進一步掌握實權。

由於楊堅權勢日隆,周宣帝對他已頗有戒心。不久,荒淫無度的周宣帝把四位寵妃同時封為皇后,與楊皇后並列。在諸皇后數次爭寵,相互毀訐時,宇文贇對楊皇后說:“必將你家族滅”。還為此召楊堅入宮,並吩咐衛士:“若楊堅表情激奮,即當場殺死。”然而,楊堅入宮後神情自若,不露聲色,使周宣帝無法下手。為了玩樂,年輕的周宣帝不久就傳位給不到七歲的兒子宇文衍,史稱周靜帝。而宇文贇則自稱天元皇帝。

公元581年,周宣帝病死。因周靜帝年幼,無法親政,楊堅以宣帝皇后之父、左大丞相的名義,節制百官,總攬朝政。相州(今河北臨漳)總管尉遲迥起兵反對。楊堅派韋孝寬平叛,殺死尉遲迥。接著又把宗室趙王宇文招等五王召進京,然後逐一殺死。楊堅持掌朝政以後,迅速起用了一批有政治遠見的大臣,一改北周苛政,實行惠民政策,使百姓見到了光明。遂使自己聲望大為提高,為自己稱帝作足了準備。公元581年2月,在謀臣高熲、楊素等人的策劃和逼迫下,九歲的外孫周靜帝禪位給了四十歲的外公楊堅。楊堅延用自己起家的隨王爵號,又因“辶”與“走”同義,不吉利,遂改為“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史稱隋文帝。

楊堅稱帝后,積極準備統一大業。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廢去後梁孝靜帝蕭琮,然後舉兵滅陳。開皇九年正月,南陳滅亡。從此結束了三百年的華夏分裂局面,全國歸於統一。這也是隋文帝楊堅對中華民族作出的最大貢獻。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措施。首先,他廢除了北周的官制,在漢、魏官制的基礎上創立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機構。三省為尚書、門下、中書: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構,三省長官均為宰相,三省共議國政各司其職相互制衡,減少了大臣專權出現的可能。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度支(後改稱戶部)以及工部;每部下轄四司。這一中央幹部體制對後世影響很大,一直沿用到清朝。

隋文帝還大力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把隋初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這樣就淘汰了數萬名冗官,節省了大量的行政開支,相應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同時,隋文帝也特別重視吏治,獎勵良吏,嚴懲奸吏。汝南太守公孫景茂任職期間,廉明清正,注重生產,社會秩序井井有條,隋文帝就將他擢拔為道州刺史,並把他樹為廉潔奉公的榜樣,供百官學習。與此同時,隋文帝經常派人稽察全國大小官吏的執政情況,發現罪狀,必加嚴懲。所以,在隋文帝統治期間,社會秩序井然,良吏層出不窮。

隋文帝強調法制,先後令高熲、蘇威、牛弘等制定《新律》,刑罰比前朝相對減輕,廢除了絞、裂等酷刑;把死罪規定為必由“大理(寺)復治”;把謀反、惡逆、不孝等列為“十惡”,“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見《隋書。刑法制》,即犯十惡罪以及故意殺人已定案者,遇到大赦,這些罪犯不在大赦之列)這也是“十惡不赦”的由來。後世的法律,多以《隋律》為基礎修訂。

隋文帝首創了先進的文官選拔制度-科舉制。開皇七年(公元587年)下詔廢“九品中正制”,改為各州郡每年考選三人到京師長安參加統一考試。用考試選拔官吏,打破了門閥世族把持政權的局面,為貧民寒士開闢了入仕的途徑。後經隋煬帝完善,分為秀才、明經、進士三科。這種先進的文官科舉選拔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楊堅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但租賦比前代輕。他接受了蘇威“輕徭薄賦”的建議,幾次下詔減免徭役和租賦,使農民的負擔大為減輕。

面對貨幣市場的混亂局面,隋文帝下令廢除其它古幣和私人鑄幣,只准新鑄的五銖錢在市場流通。同時,重新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地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