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包的粽子一街香

劉增印

小時候,端午節的頭幾天,是我媽媽最忙的日子。她包粽子遠近聞名,一個個粽子稜角分明,軟硬可口,散發出濃濃的米香味。一條街幾十戶人家點贊,求助聲一片。

那時候糧站會在節前按戶憑糧證每人供給一斤江米,我家五口人,隔壁陳姨家五口人、趟房西隔壁李姨家八口人,對門鄭奶家十二口人,這三十斤米是我媽媽每年必包的。從五月初一開始,媽媽就排好給各家包粽子的時間,眼看手幫地讓他們把粽葉和馬蓮葉泡好蒸軟,按時給每一戶包好。

媽媽是左手活,圍成筒狀的二三片葉子,拇指在下食指在上適度捏住葉片,右手帶水把米填入托住,鬆開食指與中指無名指併攏合上葉片後抽出拇指捆紮。一個四角飽滿的粽子就包好了,媽媽用拇指留下了空隙,有效地防止了米在蒸煮時脹裂葉片,這裡的鬆緊度是有嚴格要求的。鍋裡的水要一次放足,粽子就不會夾生和糊鍋了。我家蒸煮過粽子的鍋水不會有散漏的米粒兒的,在那個勤儉節約的年月中是美談。

媽媽會包粽子,但我們兄弟吃到嘴裡卻很少——媽媽總會把一些粽子送給那些眼巴巴、登門伸出舌頭的遠鄰孩子。媽媽多次說過:有好東西要捨得分出點,送給吃不上的人吃,日子長了會獲得福報。

媽媽離開我們41年了,我的妻子也會包粽子,比起媽媽稍有不足。每到端午節,總能想起媽媽和那噴香的粽子……

媽媽包的粽子一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