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

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

作者:鍾灝

這段時間,很多人都要熱化了。

重慶連續超過40度的天數已經破紀錄,8月18號重慶北碚更是達到45度,連續兩天打破當地最高氣溫紀錄。

紅色預警報了一次又一次,大家早已視若等閒。

這裡有一個高溫地圖,各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座標對號入座。

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

高溫導致長江流域降雨少、蒸發量大,繼而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據國家氣候中心分析,中下游地區可能會出現夏秋連旱。

當然,極端天氣不止中國。

韓國8月8號的大暴雨已致14人死亡4人失蹤,這場暴雨是韓國近80年來最大的一場。歐洲也不遑多讓,從西班牙乾涸開裂的水庫到多瑙河、萊茵河和波河的水位下降,昭示著一場500年一遇的旱災。

1

有兩個資料值得注意:

今年前7個月,全國平均氣溫比往年同期高了1℃。

全球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去年創下歷史新高。

這個資料來源於世界氣象組織釋出的《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報告裡還提到:

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熱量和海洋酸化,這四項關鍵指標全都在2021年創下紀錄。

2013~2021年期間,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4。5毫米。這個上升速度是1993~2002年間的兩倍多。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說:

“過去七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年,而我們看到下一個‘有記錄以來的最熱一年’只是時間問題。除非發明出從大氣中清除碳的方法,否則海平面上升、海洋變暖和酸化將持續數百年。”

沒錯,可能會持續數百年。

這是一個大的趨勢性變化。

這讓我預感到,氣候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人類文明格局的重塑,導致區域經濟的大洗牌,導致不同城市的崛起與衰落。

是時候以地理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區域經濟了。

下面講講我的邏輯,再講講我看好的區域和城市。

2

首先我們得承認,大自然的力量太強大了。

再怎麼說“人定勝天”,再怎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類都無法擺脫大自然的影響。

你說,天氣熱了可以開空調。

哈哈,空調不要花錢啊?相比那些冬暖夏涼的地區,你花在“對抗大自然”上的每一分錢,都意味著你生產力和競爭力的損失。

你每天的通勤時間比別人多一個小時,就意味著別人比你多享受了一個小時,可以陪家人、逛商場、約朋友。

這裡需要深刻地理解“經濟”二字的含義:

人類不是不能對抗大自然,而是人類必然要考慮對抗的代價,因為人活著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來達到更大的效益(幸福)。

基於這個原理,我們才能預判哪個區域、哪個城市擁有最小的對抗自然的成本。

其實過去40年來,中國經濟重心從北向南移動的過程,也正是遵循這一原理的體現。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以前東北經濟那麼發達,改開後各種生產要素就呼拉拉飛到南方去了呢?

這裡我簡單解釋一下:

其實中國經濟格局的準確說法,既不是從北向南移動,也不是從西向東移動,而是從內陸向沿海港口移動,尤其是向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三角洲移動。

之所以向沿海港口移動,是因為企業要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要對外出口,海運的優勢遠遠大於陸運和空運(雖然某些高附加值產品可以空運,但是它的生產卻仍然依賴於基於海運的產業鏈),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當然要去沿海設廠。

而沿海地區之中又以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為最優,因為它們的水運不僅通海外,還有河流通內陸,所以三角洲就成了連線海內外的樞紐。

北方的遼寧和山東雖然也有沿海,可是被朝鮮半島堵在裡面,航運船隻就要比上海多跑1200多公里,要多燒多少油,多耗多長時間?

所以在這種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就用腳投票,去了效益最高的地方。

3

那麼如今面對氣候變暖的趨勢,上面講的地理格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這本是一個大課題,氣候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無法精準預測它對不同地區帶來的不同影響。

比如有一部電影《後天》,說是持續的天氣炎熱造成格陵蘭島冰川融化,北大西洋海水淡化,又造成大西洋暖流中斷,北半球反而變成了小冰河氣候,到處冰天雪地。

但從各種研究和實證資料上來看,可以大機率地確定以下規律:

內陸的極端高溫或低溫比沿海更嚴重;

同樣是沿海地區,暖溫帶和熱帶可能比中間的亞熱帶更平和。

本文開頭的那個氣溫分佈圖就表明了這一點:

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

紅色高溫地區都分佈在中間內陸,廣東靠近熱帶的那裡反而比較平和。

美國也差不多,美國的一項研究認為,三十年之後的極端高溫天氣主要分佈在美國的內陸平原:

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

中西部沒有高溫是因為那裡是高原和山地。

也就是說,北半球的宜居地帶,大致從中間向南北兩端移動。

4

如我們在第二節中所講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律,海運經濟性對中國沿海地區的崛起起了決定性作用。

現在再加上氣候宜居性這個維度來衡量的話,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主要有兩點:

一是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將繼續擁有有優勢;

二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沿海地區會擁有宜居優勢。

北方沿海也就只有環渤海一帶了。注意,我認為這裡不應該包括天津,因為天津太靠裡了,而且地勢低窪,它的港口也是淤泥質,天賦不好。

天賦相對較好的就是大連、煙臺、威海、青島,這些都是基岩海岸,既有漂亮的海景,又有較好的港口潛質。

我們去除心中的偏見,其實在5000年前的上一個氣候暖期,東北就率先形成了比較先進的文化——紅山文化。

5000-6000年前,正是氣候暖期,在東北遼西地區產生的紅山文化是當時的最高水平,一般認為中原的商文明就是紅山文化的後裔,是漢族文化的直接來源。

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

當時是農業社會,當然是在內陸,如今的商業文明,就要轉移到港口了。

假如氣候再回到5000年前那樣,東北變得宜居將是大機率事件(但不會太靠北)。

壓抑了多年的東北和山東,可能將迎來天賜良機。

最後放一張3D地形圖,可以更直觀地看地形:

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意味著東北的機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