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從菜籃子滲透到鍋裡碗裡的敘事邏輯!

預製菜這個名詞就透著一種似是而非的高大上,不就是快餐“料理包”嗎?

資本總盯著柴米油鹽就夠瞧的,這回已經從菜籃子滲透到鍋裡碗裡了。

每個創業熱點都有一套“敘事邏輯”,2C的專案往往都有一個明確的“痛點”作為靶向進行宏大敘事,典型的敘事就是,產品解決了一個痛點,這個痛點是數以億計的消費者都感同身受的,因此背後有萬億市場規模。預製菜的故事講了幾年了,還是這個邏輯,其實真沒有新鮮東西,有些創業者已經開始胡說八道了,創新性講不出彩,就杜撰源遠流長的行業發展歷史,把佛跳牆半成品銷售的歷史都說成了是“預製菜”,這祖宗認的,自己不尷尬,尷尬的都是別人。作為吃貨,我覺得這是在褻瀆美食,也許還是對食材的侮辱。

預製菜:從菜籃子滲透到鍋裡碗裡的敘事邏輯!

我覺得餐飲行業發展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個性化發展,每一個店鋪都應該有一個會做飯的廚師掌勺才是正常的,別的行業可以大興工業化,集約化,餐飲行業,尤其是中餐的不適合搞工業化,集約化那一套的。

預製菜這個概念就很偽,按照目前預製菜的敘事邏輯,泡麵才應該是預製菜的鼻祖,現在的預製菜只不過是品類豐富了一點,算是消費升級了。泡麵是典型的工業化產品,已經是戰略儲備糧食了,只要發生災害,泡麵和瓶裝水都是最先向災區供應的物資。預製菜能替代泡麵嗎?顯然不能,如果預製菜行業能發展成泡麵那樣的工業化水平,那不就是罐頭行業嗎?或者更像軍工生產的野戰食品?真的如預製菜從業者所言,很多飯店裡幾分鐘就上菜,就是用的預製菜,那簡直是消費者的災難。我敢說,沒有哪個正經的餐廳會認同自己使用大量預製菜來糊弄食客,那真是不想混了。

餐飲行業,針對外賣市場,大量使用半成品“料包”確實是事實,而且料包的發展歷史久遠,最早是加盟連鎖行業為了統一標準而研發的,後來為了控制單店運營成本,實施了去廚師化,就是店裡沒有廚師了,將最大的人力成本單元砍掉了,也把日常最難管理的單元砍掉了。比如,和合谷、田老師這樣的中式快餐連鎖店,裡面就沒有廚師這個崗位,傳統餐館中“打荷”的角色簡單培訓就能勝任出菜的任務。這樣的餐廳不就是經濟實惠滿足食客充飢需求的嗎?跟美食有什麼關係?硬給料包美食文化,是不是太扯了?

預製菜:從菜籃子滲透到鍋裡碗裡的敘事邏輯!

這種料包做的外賣餐食吃多了,我個人認為味蕾會被嚴重破壞,久而久之都嘗不出食材的味道了,尤其是小孩子和年輕人,從小吃這些長大,一定不健康。我是參觀過大型連鎖快餐店料包生產過程的,可能我見到的場景沒有海克斯科技爆料的那麼誇張,但也是顛覆了我的認知,那不是大型的廚房,更像化工廠。請我們參觀的企業老總也是夠坦誠,參觀完請我們到內部接待餐廳就餐,進門就強調,我們這裡有大廚,有正規廚房,咱吃的都是好東西。換而言之,從業者上到老闆下到生產線職工日常都是不吃料包做的飯菜的。

我也跟研發料包的研發人員交流過,他們也是很坦誠地說出了料包研發的方向就是“重口味”,就是各種調料和新增劑調製後儘量掩蓋食材原有的味道,最大限度的降低口味因食材來源、新鮮程度等原因帶來的成品不穩定性,這就是所謂的適配性。尤其是針對外賣餐食的料包,普遍重油重勾芡,因為這樣的料包包裹的食材保溫時間長,儘可能地讓食客吃的時候還是熱的。自從那以後,我是能不吃外賣就不吃,泡麵可能都是更好的選擇。

就這種自誕生以來自覺不能上臺面的產業,如今正在以“預製菜”的敘事邏輯成了熱點,這是一種悲哀啊。我是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嚴管,應該早日出臺標準,別的不用,就先讓預製菜產品把配料表寫清楚,我估計大多數產品的配料表如果如實寫出來,肯定的科技感滿滿,標籤都得有A4紙那麼大。其實這種東西在日韓超市裡很多半成品食材都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都說海天醬油出口日本的產品配料表跟國內不一樣,日本要求標準高,就是這樣所謂的高標準,其半成品食材的配料表都長的嚇人,以至於為了不嚇著日本消費者,經過多年的博弈,日本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早就允許廠家可以儘量將配料表寫的模糊簡單一些。

所以,作為一個吃貨,我就問問那些做預製菜的創業者,你們自己天天吃預製菜嗎?你是敢天天吃自己做的,還是吃友商做的?就我們目前城市保障體系,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也只是要求淨菜入商超,老百姓買到的食材還是很初級的處理水平,遠沒有發達國家商超裡充斥著各種深加工的半成品,比如雞蛋都是利樂包的蛋液形式售賣。預製菜這種看似工業化集約化的產品形態,高不高,低不低的玩意誰給你的勇氣說萬億市場的賽道?

預製菜:從菜籃子滲透到鍋裡碗裡的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