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撰文|孫睿晨

編輯|Flourite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影視作品中,如果主角身患疾病,那麼這些疾病一般集中在免疫或癌症方面,

還有一

小部分是傳染病或各類意外導致的創傷——包括肢體殘疾或失憶。

這裡的失憶特指逆行性失憶,即遺失了意外事件前後的記憶。與逆行性失憶對應的是順行性失憶症,即意外事件發生之前的記憶完好無損,但意外事件發生之後無法形成任何新的記憶

。總之,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除了逆行性失憶之外的神經疾病患者似乎不常在國產劇中作為主角出現。如果把關注點擴大到配角,那麼我們能看到多一些以精神分裂症為主的神經疾病患者。這些患病的配角通常被塑造為瘋子,沒有接受治療,過著不幸的生活。

在我選擇了念神經科學方向的研究生之後,我突然發現了藏在電影裡的神經與精神疾病患者。當然,後來我知道了有個認知偏差叫“頻率幻覺”(frequency illusion):當你開始第一次注意某種現象、事物的時候,之後你會發現這種事物在你生命中出現的頻率似乎越來越多。

這些以神經、精神疾病為主線的電影作品,幫助我把論文中抽象的疾病表徵與統計資料具象化,讓我真實地看見被神經與精神疾病所困擾的人生。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是一種成因不明的、以幻聽、幻視、妄想、異常思維與行為為特徵的精神疾病。根據WHO估計,世界範圍內,大約有0。3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因為發病率較高,病證較為明顯,這類疾病的患者在影視作品中比其他患者更常見。

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

OneFlew Over the Cuckoo’sNest

)中描

述了主角邁克為了逃避進入監獄,而假裝成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而被送進精神病院的故事。在精神病院中,邁克嘗試帶領其他患者體驗正常人的生活,甚至想要帶著他們逃出精神病院。但最後,邁克最終沒有躲過醫院主管的監管,被實施了腦白質切除術,徹底留在了精神病院。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另一部刻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經典電影是2001年的《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的主角是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納什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年少有為,在22歲時就完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博弈論。正當大家認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時,納什開始了與精神分裂症鬥爭的生涯。他一度深信政府派了人時刻監視著他,這種想法促使他的言行機制變得越來越怪異,無法繼續科研與教學。他被反覆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如此多年後,他的病情趨於穩定,得以在家中長住。普林斯頓大學為他提供了特殊照顧,不僅沒有辭退他,反而保留了他的終身教職。1994年,納什由於早年在博弈論方面的出色工作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2010

年的懸疑電影《黑天鵝》(

Black Swan

)中的妮娜也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她的妄想症狀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但由於她在劇中並未表現出許多其他的精神分裂症症狀,所以她也可能僅患有

精神錯亂(

psychosis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自閉症(autism)

,又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自閉症患者通常從幼兒時期就表現出社交、溝通、情緒表達障礙,同時可能伴有刻板動作、行為模式、對環境變化異常敏感等特徵。1988年的電影《雨人》(

Rain Man

)中主角的哥哥是一位典型的自閉症患者(雖然影片中沒有給出明確診斷)。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1984年上映的電影《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的主角阿甘由於智力低下、情感感知能力低下、以及表達能力低下而被不少人認為是一位自閉症患者,但劇中的阿甘具有正常(甚至超常)的社交能力,並且沒有明顯的刻板動作症狀,所以他更可能是腦癱患者或者先天智障。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是一大類由於神經元結構與功能的逐漸喪失而導致的認知與運動功能障礙的疾病。這類疾病包括了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簡稱ALS,也就是漸凍症)等。患者一旦確診,其生活質量會以一定的速度(或快或慢地)穩定地每

況愈下,直至死亡。人類對於這一大類疾病目前仍處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神經退行性疾病離我們並不遙遠。每一個親眼見過這類患者的生活狀態的人可能都會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患者最多。患者最開始先喪失短期記憶、後逐漸出現語言障礙等認知與行為障礙,最後到達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的狀態直至死亡。關於阿爾茲海默病的起因以及治療療法一直以來都是生物醫藥學界、業界高度關注的課題。在美國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超過10%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美國前總統里根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等,都是阿爾茲海默病的患者。

2014年上映的電影《依然愛麗絲》(

Still Alice

)描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語言學教授從被確診阿爾茲海默病到徹底失去意識這段過程中生活狀況與逐漸混亂的心路歷程。這部電影展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你曾經多麼聰明、成功、優秀,阿爾茲海默病可以把這一切都消抹掉。這聽起來很殘酷,但更殘酷的是:不只是阿爾茲海默病,所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都能”輕鬆”地做到這一點。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漸凍症

(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簡稱ALS

是一種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一般最後死於負責控制呼吸的神經元的退化而導致的呼吸麻痺。2014年的另一部電影《萬物理論》(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記錄了物理學家霍金與漸凍症抗爭的人生。霍金是幸運的,他在確診漸凍症之後仍然活了55年。大部分漸凍症患者在確診後平均生存時長為2-5年。也是在2014年,為漸凍症的研究募集資金的冰桶挑戰在網路上走紅。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760 至6400人被確診為漸凍症患者。在中國,京東集團副總裁蔡磊先生也是一名漸凍症患者。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患者多具有持續性的運動控制功能異常以及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大多數患者病程進展緩慢。在我讀研究生期間,系裡有一位女教授就不幸患上帕金森病,但因為病情尚算穩定,因此並沒有耽誤科研事業。除了帕金森病本身以外,部分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於症狀與帕金森病的症狀類似,而被稱為帕金森綜合症。與前述兩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同,帕金森病(不含其他帕金森綜合症)主要是由於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而導致的。因此,服用提供多巴胺的藥物“左旋多巴”能在患病初期(2-5年)緩解帕金森病的運動異常等症狀。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1990年的電影《無語問蒼天》(

Awakenings

)描述了一位醫生意外地發現左旋多巴可以短暫地為幾位強制性昏厥症的患者提供治療的故事。當時,這些患者患有昏厥症多年,已經失去大部分意識。在左旋多巴的作用下,這些患者短暫地恢復了意識,得以體會對他們而言全新而陌生的時代。很遺憾的是,在服用左旋多巴不久,他們逐漸產生了對左旋多巴的耐受性,又逐漸陷入長久失去意識的狀態。該電影雖然不是直接描述帕金森病患者,但是它體現了左旋多巴的耐藥性問題。由於耐藥性問題,帕金森患者與劇中的昏厥症患者一樣,通常只在患病初期能對左旋多巴有反應。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起了一首詩。影片《依然愛麗絲》中引用了伊麗莎白·畢肖普的詩《一種藝術》(

One Art

),表達了關於失去的藝術,而神經退行性疾病,就是逐漸失去一切的過程。

在這些電影裡,理解神經和精神疾病

製版|Flou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