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諸葛 淡化司馬

諸葛亮和司馬懿,二人鬥智鬥勇的大pk,就是在諸葛北伐中原的時期。

為什麼要單挑二人的大pk來論證本文的主題呢?

其一:職務相當,結論公允。一個是蜀漢丞相,文官武職兼三軍司命;一個是魏國司馬太尉丞相,文武兼職。其二:分事幼主,權力對等。兩人都是在幼年國君當政時期交手,傾全力相搏,不受他人鉗制——憑真本事鬥輸贏。其三:歷史佐證,少些粉飾。兩人的pk,實際是兩國的比拼,其結果導致一國的生死存亡——史書有載,省得矯情。

兩人在戰場面對面廝殺之前,各自在治國安邦方面的才能都顯現出來。諸葛與劉備開闢蜀地,是外來戶,與當地氏族的矛盾勢同水火。加之劉氏集團內部的派系之爭也是“白刀進紅刀出”。面對這搭配起來的草臺班子,諸葛採取依法治國之策,不分親疏不講派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建國之策使蜀國國體趨穩,顯示了諸葛的治國才能,也奠定了他的相國地位。司馬懿在魏的崛起是從“家屬院”起步的。曹操識其才又知其心,最初只讓他輔佐太子。就在這了家屬院裡司馬“每獻良策”,使曹氏父子每每討教治國之策,使得司馬才能被舉國所識,太子繼位立擔大任。三國時期,生產力低下,諸葛在蜀國重視農田水利,鼓勵桑農,甚至在伐魏前線組織屯墾,以獲取糧食壯大國力。司馬懿早在不肯重用他的曹操面前就獻策軍屯民屯並舉,提高經濟實力以壯國威。可見,諸葛和司馬都有“經天緯地”之才,都能把握國家政治經濟命脈,這方面的才能旗鼓相當。

以武力征討對壘的較量如何呢?諸葛以興復漢室為國策,以弱勢國力北伐強大的魏國,本身就是戰略失誤。而司馬懿把握三國厲害之全域性,對蜀國的挑戰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在宏觀上諸葛就輸定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