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守護者(以勇擔當之為譜強省會新篇)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輝霞

逛菜市場像逛超市,226家新建、改造的生鮮市場和便民生鮮社群門店,構建起長沙人的“15分鐘生活圈”;各種出圈的“網紅長沙”記錄裡,30個特色精品夜市輪番佔據C位,展現長沙的消費活力;200多個知名食品品牌蓬勃生長,推動著食品產業在2021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564億元……食在長沙,食安長沙。2022年,長沙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成為全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這些榮譽的背後,是一群身著藍色制服的“食安人”,創新、擔當、堅守,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底線,推動著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長沙的食安工作在去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中名列第一。

難點處突破

創新模式提升肉製品監管效能

買的豬肉放得心嗎?拿出手機,對準商家攤位案頭上“放心肉智慧監管入網商戶公示牌”掃一掃,哪裡屠宰的、進貨多少、銷向何方,一頭豬的“來龍去脈”,消費者透過放心肉智慧監管平臺,瞭解得清清楚楚。

市民透過系統看安全情況,長沙市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負責人唐磊登入這個平臺,檢視問題銷號、監管到位等情況。

“搭建放心肉智慧監管平臺,是想探索一種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肉製品安全監管的難點、痛點。”唐磊介紹,長沙市民平均每天吃掉約5500頭豬,在肉製品流通環節,一直以來存在“白板肉”、病死豬肉流入市場的情況,監管部門“冒頭就打”與被監管物件“打而不絕”的博弈長期存在。

如何有效解決這一監管痛點?關鍵是頂層設計的創新。

生豬從屠宰場到餐桌,涉及屠宰方、批發商、個體攤販等不同主體。唐磊和他的同事們,全面剖析各個環節的特點,建立起大資料分型模型,引入區塊鏈等技術,設計了一個集經營者、消費者、監管方和金融方等多位一體的智慧監管體系,為市民的肉製品消費裝上一道安全鎖。

2020年,這一長沙首創的監管模式獲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十大智慧監管專案”。到2022年,全市已有2。09萬戶主體入駐放心肉智慧監管平臺。2023年,“放心肉智慧監管平臺新增入駐主體1萬戶”被列為長沙市的“十大民生實事”之一,放心肉監管“長沙模式”將向全省推廣。

細節處著手

織密基層食安治理網

昨天的坡子街人群熙攘,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幾名身著市場監管制服的監管人員,先後走進火宮殿坡子街店、文和友等網紅打卡點,就這些場所春節期間食品安全保障情況進行檢查,走在最前面的是天心區市場監管局坡子街市場監管所所長楊貫傑。

“轄區裡14922戶市場主體,其中食品行業登記註冊主體3600戶,區域經濟戶頭的數量和商業密集的程度,排在長沙市前列。”楊貫傑將區域食品經營監管物件的特點總結為“兩多”,即數量多、品類多。

“織密基層食安監管網的關鍵在日常。日常監管怎麼搞?我們全年工作有規劃、監管有方法、管理有層次。”楊貫傑說起他的“三把斧”:分類巡查、日常抽檢以及專項檢查。

在建立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期間,坡子街市場監管所查處投訴舉報、監督抽檢、上級交辦等渠道食品類案件14起,開展多行業多層次的食品安全整治行動,有效控制了轄區食品安全經營風險。

源頭處追擊

揮“監管利劍”治根本

“正是由於我們對‘問題牛肉’的追根溯源,才能深挖並剷除一條非法活牛交易鏈。這讓我們堅信,作為執法部門,要以‘四個最嚴’為根本遵守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才能讓市民吃得安心、放心。”說到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執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長沙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隊長佘宇佳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為自己的觀點作注。

去年4月份,長沙一檢測機構在高新區一家超市經營的牛肉中檢出了“瘦肉精”。要透過一塊肉去找到源頭,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執法人員根據超市的購銷記錄,追查到問題牛肉來源於長沙縣水渡河市場的一家鮮肉經營部,進一步追查到活牛源頭是寧鄉一活牛交易商行。

在限時完成問題肉製品的處置以及風險排查後,執法人員並沒有將案子了結,而是開展了一次全市性的突擊檢查,鎖定重點商戶,徹查臺賬以及轉款資訊、聊天記錄,找到問題牛肉的肉牛來源地為河北省。

緊盯問題,追蹤流向,執法支隊逐個環節、逐個細節盤查,一本本票據和臺賬比對,最終鎖定李某某、胡某某等人,明知活牛餵養了“瘦肉精”仍將外省活牛引入長沙市場,同時透過中間人非法買賣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形成非法活牛交易鏈。公安機關最終對三名嫌疑人進行正式立案偵查。

這起問題牛肉案只是長沙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建隊三年以來精彩辦案中的一個例子。三年來,這支年輕的隊伍處理食品類投訴舉報891件,辦結食品類違法違規案件265起,堅持上游下游一起打、源頭末端一起查,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從嚴打擊,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強力震懾,不斷提高了市民食品安全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釋出於: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