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反駁” 正在拖垮年輕人

“習慣性反駁” 正在拖垮年輕人

作者:Mr。K

反駁的慾望,是人的一種本能慾望。

每個人都有“反駁的義務”,這是全球頂級諮詢公司麥肯錫,對所有員工的行為要求,即對於自己不認同的看法和意見,明確表示出自己的想法並提出反駁。麥肯錫認為,不同的意見充分交鋒碰撞時,更容易出現深刻、全面、有效的創意和思路。

但現實中不少人卻沒有接受別人反駁的雅量,但凡有人對自己提出一點不同意見,就會像一隻好鬥的公雞,發起自己條件反射式的“反駁”。K哥之前有位同事就是這樣,他的學歷、背景都不錯,曾經被我當成重點培養的物件,但後來發現他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不能聽取別人意見,太喜歡反駁了,他的一句口頭語是“你不懂我意思”,不管跟上級還是其他同事說話,直接不同意他的觀點,永遠都是這句“你不懂我意思”開頭,然後巴拉巴拉各種解釋,根本不容別人插話。

這個缺陷太致命了,雖然他的底子不錯,但幾乎看不到成長,和他一起進公司的人都能獨當一面了,他還沉迷於和別人爭論、抬槓。每次考核,周圍同事對他的評價也都很低。K哥中間找他談過幾次,本想讓他改正一下,但每次又都是被他的“你不懂我意思”給“反彈”回來。K哥後來沒辦法,就讓他離開了。據說他後來接連去了好幾家公司,都沒有待太長,後來就沒人關注他的去向了。他的職場道路之所以如此“坎坷”,K哥覺得和他接受不了別人意見,習慣性反駁的習慣,有著莫大關係。

“習慣性反駁” 正在拖垮年輕人

01

一個人“習慣性反駁” 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習慣性反駁是怎麼形成的呢?

1、自大心理,缺乏空杯心態

有些人對自己認識不清,總認為自己的經驗、能力,別人無法相比;自己的高度和思路,別人也很難一下子get到,所以習慣性把別人的意見和不同觀點,當成對自己的誤會和不理解。永遠都是一副“我懂的多,你知道啥”的態度,缺乏空杯心態,對待所有的意見,都缺乏容納的“雅量”。杯滿則溢,月盈則缺,於是機械性駁斥,成了這一類人“溢”的重要表現。

2、防衛式自卑心理

行為科學奠基人阿基里斯曾經說過:“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而習慣性反駁則是“防衛”的典型表現,其背後藏著的是不易察覺的自卑心理,比如有人說一句,“你方案的最後部分還需要再最佳化一下”,防衛型心理的人馬上就會覺得,對方是在否定自己,是在指責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輕視自己。瞬間引起的一系列聯想,立馬觸發了自己的反駁模式,輕則為自己解釋,重則否定對方作為報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其實是為了緩解自身焦慮和不安的應激反應。

3、過早形成“低層次的思維閉環”

過早形成低層次思維閉環,是阻礙一個人進步提升的重大障礙。因為對深陷其中的人來說,碰到的所有問題在他的邏輯閉環之中,都是可以解釋的。並樂於沉溺在這種邏輯的完整性和固化的認知裡。至於這種邏輯是不是有bug,具不具備現實意義,他是不在意、也不自知的。不光自己無法打破自己的邏輯閉環,還會對外部一些“捅破窗戶紙”的言論、意見非常排斥,習慣性反駁也就成了他維護自身閉環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4、心理學的“逆火效應”

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這些會被忽或被反駁,原信念反而會更加強化,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逆火效應

大家經常看到類似的新聞,說某地某人被騙子忽悠,非要給騙子打錢,家人、銀行的人甚至是警察來了都攔不住。給他們講其中的道理,他們還能各種反駁,振振有詞。還有老年人相信各種所謂保健品,不惜花高價入手,即使子女再勸都不管用。這些看似難以理解的現象,其實就是“逆火效應”再作祟。

簡單點說,

反駁的慾望,是人的一種本能慾望。

只是他的強烈程度,因人而已,和認知、經驗、時空環境等有密切關係。

“習慣性反駁” 正在拖垮年輕人

02

反駁是本能,反省是能力

富蘭克林曾說:“如果你辯論、反駁,或許你會得到勝利,可那勝利是短暫、空虛的……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給你的好感。” 就像“逆火理論”所反映的那樣,如果說反駁是人類的本能,那麼反省則是人更高階的能力。當我們受到批評,或別人觀點與自己不一致的時候,正確的開啟方式,不是擺出一副“鬥雞”的姿態,而是應該更多思考,別人的話是不是有道理,對自己是不是有幫助。有時候不同的聲音,才是讓自己進步的能量。

通用汽車傳奇CEO艾爾弗雷德·斯隆,在主持會議時,從來反感一面倒的聲音,不出現觀點交鋒的場面,他的會議是不會終止的。

“在沒有出現不同意見之前,我不會做出任何重大決策”

,這句經典名言,充分反映了斯隆對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的重視和渴望。

心理學上曾把人分為

弱勢價值觀

強勢價值觀

兩類。前者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憑什麼?”,比如,你憑什麼給我提意見?你憑什麼覺得我不好?而後者遇到問題則會問自己“為什麼?”,會思考自己之所以被提意見是哪裡做的不夠好,如果才能做的更好。

很明顯,擁有“強勢價值觀”的人,面對問題是反省、剖析、改變、解決的心態。而“弱勢價值觀”的人,則是抱怨、責罵、過激的心態。一種是有利於自我提升,一種只會造成自我消耗,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習慣性反駁” 正在拖垮年輕人

03

如何做到自省?

如何才能做到自省和而不是沉溺於反駁的無意義消耗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開始做起:

1、向內歸因,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

“費斯汀格法則”

,它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這一法則充分反映了心態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凡事喜歡向外歸因,不知自省的人,心裡總是充滿了憤懣和抱怨,而這些負面情緒,會極大限制他的提升,只會讓自己陷入越來越糟的惡性迴圈。而懂得嚮往歸因,懂得從自身找原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型思維,才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強大。

2、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是一個社會人應當具備的基本技能和社交態度。它不僅讓說話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認可,也可以從別人的觀點或意見中,認清自己的優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但阻止我們成為一名好的傾聽者的,是我們內心的偏見,不必要的情緒化和不捨得“放下”的自己。只要擯棄這些,開啟自己,才能真正開啟耳朵,聽到更豐富更有意義的聲音。

3、空杯心態

空杯心態同樣是心理學上的名詞,是說是要想不斷進步,先要把自己變成成“一個空的杯子”,而不是長期處於“自滿”的狀態,這樣的話,是裝不進任何新東西的。空杯心態不是否定過去,而是要心懷放空、放下的態度,面對新事物,適應新環境,獲取新知識。不然,即使自己有些料,也難有大的發展,林則徐所說“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正是這個意思。

對不同意見,習慣性做出否定的思維,又被稱為“紅燈思維”,如果我們在行駛的路上不願意被紅燈攔停一樣,我們的思維也要脫離“習慣性反駁,不贊成就槓”的嚴重侷限性,兼聽則明,擺脫固步自封,才能讓我們有真正意義的進步和提升。

釋出於: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