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是得了XX病”其實你可能患有疑病症

在網路生活中,看病也成為一種便捷的日常,網上問診遠端診斷都透過手機可以實現。當自己身體出現稍微的不適症狀,人們會拿出手機透過百度搜索得出相的可能性結論。一旦得出的結果與自己設想的高達80 %,我們就會把自己定義為得了某種症狀,並且給自己套上上“絕症”“惡化”“晚期”的枷鎖。

最近脫髮好嚴重——百度:脂溢性脫髮——心想:不積極治療隨著年齡增長變成地中海

最近臉上長痘痘——百度:毛囊炎痤瘡——心想:不積極治療會有留疤的可能

最近壓力大失眠——百度:中度抑鬱症——心想:不積極治療變成重度抑鬱有自殺風險

“我一定是得了XX病”其實你可能患有疑病症

在我大三考研的暑假,由於家庭和自身的壓力,家人見到我的時候,身體狀態非常不好,最顯著的變化是頭髮稀少,甚至禿了不少。回到家裡進行調養,但是心裡壓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學習的提升放棄,一方面是畢業實習以及就業的壓力。

於是外在表現就是抓住自己的頭髮做文章,拍下自己的頭皮,事實上確實很禿呢。劉海的中間露白更嚴重的是發縫過於寬大,頭頂竟然自行開闢了一條鄉間小路,曲曲折折。

接下來,我陷入了瘋狂狀態:

①我在B站上了解到我得了女性常見的雄脫也叫脂溢性脫髮,找了很多患者就醫的影片瞭解。

②去知乎上看帖子,看各種乾貨文章,看其他人的治療路程。

③我還透過知網閱讀相關論文,瞭解了脫髮的原因、常見的治療方法甚至中醫的相關研究文獻。

前期在我搜集很多脫髮的資料,我已經確信自己得了脂溢性脫髮,並且與遺傳有關。看著俺爸禿禿的後腦勺我心裡慌得不得了。一開始找了三甲醫院看來非常有名的專家,但專家卻不以為然,並沒有給我開藥也沒有進行身體檢查。回家之後,還是很難受,甚至覺得醫生可能見怪不怪,於是不顧家人反對,又換家醫院。檢查開藥林林總總花了一千左右,給我開藥了心裡總算是安心了。

後來,我工作安穩之後,沒有吃藥也逐漸忘記頭髮的事情。在偶然的機會下,我瞭解到一個專業名詞——

疑病症

。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當初的思維邏輯是病態的,正常人是不會那麼執著。

疑病症

顧名思義,就是懷疑自己有病的病,多發生在焦慮抑鬱的心理環境下。患者經常感覺身體不適,並且將不適的症狀放大化。堅持去醫院檢查,但結果卻與自己設想的不符,通常並無大礙。疑病症患者經常不被理解,在外人看來,他們就是沒事找事,他們就是沒病裝病,他們就是閒著矯情。

疑病症患者VS正常人

“我一定是得了XX病”其實你可能患有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的思維邏輯(圖源:安大雄)

“我一定是得了XX病”其實你可能患有疑病症

正常人的思維邏輯(圖源:安大雄)

從直觀線路上看,疑病症患者的思慮過多,他們看問題處理問題的步驟過於複雜

從結果上看,疑病症患者最終陷入惡性迴圈,把自己困入自我設定的井底無法跳出來,他們的結果往往只有一條就是我還是有病;而正常人想的簡單處理的更簡單,結果線路分為兩種:①醫生說我有病,那麼我就去治療;②醫生說我健康,皆大歡喜該幹嘛幹嘛。

“我一定是得了XX病”其實你可能患有疑病症

疑病症的產生

1.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持有悲觀的核心信念(根本)

正常人的注意力可能會在追劇追星或者生活工作上,很少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自己都沒把自個兒太當回事。

疑病症患者通常伴隨焦慮症出現,在不斷的失眠深思場景中,體能逐漸變差,身體面容都會顯得憔悴不堪,身體虛弱導致身體不適是客觀存在的。但他們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不安導致對身體健康不自信,處於自我懷疑的怪圈中。

2.逃避現實壓力,不敢面對真正的壓力之源

舉例:小學非常害怕考試的我,考試周便會出現身體不適,就會出現發燒的症狀,媽媽也不管我的成績了,就會擔心我的身體,還會因為生病沒胃口去吃KFC。但小時候,我並不是有意裝病,但是確實出現發燒的跡象,也去醫院治療。

原因:逃避考試的壓力,不敢面對成績。緊張焦慮導致身體不適。

3.認知偏差導致認知結果的扭曲

懷疑自我有病之後進入認知偏差狀態,主要表現為不斷查閱各種資料,將不符合自己的病例忽略掉,符合自己的牢記於心。在反覆查閱的過程中,將這個病例自我感覺不斷地被證實,找到足夠的證據後對自己有病深信不疑。同時出現恐懼感,害怕自己身體不好,放大身體上的不適,促使自己去找醫生求助。

這個思維邏輯本身是不正常的,都是先有結論再找證明的過程。(很多的人格測試、星座占卜、周易算命同理)

我認為我有病——找資料——我認為我有A病——找A病例——我認為這個病會讓我難以接受——找解決方式——找醫生

確診沒病——不相信醫生——我肯定有A病——換醫院找專業醫生

確診沒病——相信醫生——但我肯定是B病——查閱B病的資料

解決方式

1.戒掉網路搜尋,身體不適先就醫

不要進行自我病因查詢搜尋,忍住!

身體不適立刻看醫生,相信醫學

對醫生樹立信心,有條件選擇熟悉信任的醫生

2.加強身體鍛鍊,暗示自我很健康

逐漸改善作息,熬夜就早點上床

進行有氧運動,慢跑走路瑜伽

食用含血糖的食物,蔬菜水果

3.緩解壓力情緒,進行適當的放鬆

放慢生活節奏,聽輕音樂舒緩的音樂

轉移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

專注其他事項,縮小身體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