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脾胃調理乃慢性肝炎疏肝不應之法門-名中醫陳繼明

作者:盧祥之

編輯:郭娟

肝炎病位在肝,以肝經氣鬱為主要病機。肝氣不舒,理應疏洩,但慢性肝炎,有疏之不應者。雖然起於邪毒鬱結,肝失疏洩,而臟腑相關,久病必傷脾胃,中醫歷來重視整體調節,不拘於區域性之病灶,在疏之不應的情況下,必須注重調理脾胃,特別要注意調整脾胃升降功能,從肝脾、肝胃的關係來糾正升發之不及或降令之失和。

升降是陰陽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功能的發揮,離不開陰陽之升降,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主升降之中樞在脾胃,肝腎之陰升,心肺之陽降,有賴於脾胃氣機之升降,若脾升失職,肝鬱不達,勢必導致“肝脾鬱陷”之病機,其證腹脹脅痛,食後尤甚,情懷悒鬱,周身睏倦,大便稀溏,小溲時黃,苔薄白根膩,邊有齒痕,在婦女尚可見月經不調,帶下頻多等症。肝功能檢查反覆異常,此證應著眼於補脾昇陽,以達鬱邪。我在臨床上以四逆散合異功散為主方,氣滯甚者加木香,收效甚佳。四逆散本為疏理脾之要方,配合異功散,以增運脾之力。方中之柴胡,取其升清陽、疏肝鬱;枳實取其洩濁陰、散氣滯;且與參、術同用,消補兼行,以助脾運。此乃源於“肝病治脾”之訓,張仲景早就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謂“實脾”,並非補脾藥物的羅列,補中要寓疏通之意,尤須時刻注意脾氣之升發,方為實脾之道。

再說肝病治胃,《內經》指出:“厥陰不治,取之陽明”,說明了肝病治胃的重要性,這對慢性肝炎的辨治,頗有指導意義,肝病治胃,主要有降陽明以制木橫和益胃陰以抑肝強之不同。慢性肝炎纏綿不愈,邪踞中焦,降令失和,其證多見頭暈且痛,脅脹脘痞,口苦泛惡,溲赤,少寐,舌苔黃膩,脈弦而滑,治當降胃氣以制肝逆,選用黃連溫膽湯加夏枯草、龍膽草、生赭石等,多數患者證情緩解,肝功能亦隨之改善。至於養胃陰以抑肝強,主要適用於胃陰不足而肝體失柔者。經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素問。經脈別論》)肝體賴水谷以充養,胃陰虧虛,脾胃無以行其津液,於是化源不足,肝失所養,從而肝虛久久不復,在慢性肝炎中最為常見。其證脅痛隱隱,嘈雜善飢而食入難消,口渴咽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而弦。應著手充養陽明,兼以柔肝,臨床常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烏梅、木瓜、白芍、甘草、杞子、生大麥芽等酸甘化陰之品。如兼胃氣虛者,加太子參、冬術益氣養胃;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偏高者,加北五味子,生山楂,能收佳效。

【參考文獻】盧祥之編著。 名中醫治病絕招[M],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北京, 1988。12:48-49。

名中醫治病絕招,總有一招適合您!本文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謝謝。

醫瘤中醫董昌盛: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內科學、中醫腫瘤學研究生導師

提倡中醫綜合療法

經方為主身心靈同調

擅長腫瘤及各科疑難雜病

弘揚中醫藥傳統精粹,傳播正能量古今智慧

趕快點贊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