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赤小豆

中藥古今研究:赤小豆

赤小豆: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乾燥成熟種子。(《中國藥典》)

一、典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赤小豆花味辛,平。主痎瘧寒熱邪氣、洩痢,陰不起,病酒頭痛。”

2。 《名醫別錄》:“赤小豆甘酸,平,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赤小豆花止消渴。”“赤小豆葉主止小便數,去煩熱。”

3。 《藥性論》:“赤小豆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赤小豆花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又下水氣,並治小兒丹毒熱腫。”

4。《食療本草》:“赤小豆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5。《蜀本草》:“赤小豆病酒熱,飲汁。”

6。《食性本草》“赤小豆微寒。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7。《日華子本草》:“赤小豆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8。《本草綱目》:“赤小豆闢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赤小豆花治腸中積熱,痔瘻下血。”

9。《本草再新》:“赤小豆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10。《中華本草》:“赤小豆味甘;酸;性微寒。歸心;脾;腎;小腸經。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赤小豆花味辛;性微涼。歸心;脾;胃;大腸經。解毒消腫;行氣利水;明目。主疔瘡丹毒;飲酒過度;腹脹食少;水腫;肝熱目赤昏花。”

“赤小豆芽味甘;性微涼。歸肝;腎;大腸經。清熱解毒;止血;安胎。主腸風便血;腸癰赤白痢疾;任娠胎漏。”

“赤小豆葉味甘;酸;澀;性平。歸肝;腎;胃經。固腎縮尿;明目;止渴。主小便頻數;肝熱目糊;心煩口渴。”

11。《本草備要》:“赤小豆甘酸。。性下行,通小腸,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治瀉痢香港腳,敷一切瘡疽。”

中藥古今研究:赤小豆

12。《本草乘雅半偈》:“赤小豆甘酸平,無毒。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

13。《本草撮要》:“赤小豆味甘酸平。入手少陰太陽經。功專散血利水。”

14。《本草分經》:“赤小豆甘酸平,色赤入心,性下行而通小腸,行水散血,清熱解毒敷瘡,通乳汁下胞胎,最滲精液不宜久服。”

15。《本草害利》:“赤小豆甘酸平,入心小腸,性下行而通,行水散血,去蟲止渴,行津液,清氣分,滌煩蒸,通乳汁,胎產最要,除痢疾,止嘔吐,脾胃最宜。”

16。《本草新編》:“赤小豆味辛、甘、酸,氣溫而平,陰中之陽,無毒。入脾經。下水,治黃爛瘡,解酒醉,燥溼浸手足腫大,療香港腳入臍高突。但專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亦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溼。”

17。《本草易讀》:“赤小豆甘,酸,無毒。散血消腫,排膿清熱,止渴解酒,通乳下胎。利小便而消水腫,治香港腳而療瀉痢。敷一切瘡癰,塗諸般熱毒。”

18。《得配本草。:“》赤小豆甘、酸。入手少陰、太陽經。行水散血,消腫排膿。通乳汁,下胞衣。得鯉魚,治香港腳。得通草,下心氣。得杏仁,洩肉裡溼熱。配雞子白,敷痘後癰毒。配苧根末,治癰疽神效。佐桑皮,去水腫。合黃蠟,治水谷積痢。多服洩津液,令人枯燥。”

19。《雷公炮製藥性解》:“赤小豆味甘酸,性平無毒,入心經,主消熱毒,排癰腫,解煩熱,補血脈,止洩瀉,下水氣,利小便,除大便血,解小麥毒。”

20。《藥籠小品》:“赤小豆通小腸,行水散血,消腫解毒排膿。”

21。《中國藥典》:“赤小豆甘、酸,平。歸心、小腸經。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肢腫,黃疸尿赤,風溼熱痺,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22。《中藥大辭典》:“赤小豆甘酸,平。入心、小腸經。利水除溼,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赤小豆花清熱,止渴,醒酒,解毒。治瘧疾,痢疾,消渴,傷酒頭痛,痔瘻下血,丹毒,疔瘡。”

“赤小豆芽治便血,妊娠胎漏。”

“赤小豆葉治小便頻數,遺尿。”

23。《日華子本草》:“赤小豆葉明目。”

二、現代研究

1。成分:赤小豆含糖類,三萜皂甙。每百克含蛋白質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纖維4。9灰分3。3g,鈣67mg,磷305mg,鐵5。2mg,硫胺素0。3lmg,核黃素0。11mg,煙酸2。7mg等。

2。藥理:赤小豆具抑菌,利尿作用。

中藥古今研究: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