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有三源,只治脾可不行,參苓白朮散這樣搭配才有效

好多人發現自己

齒痕重,痰多吐不完,腦袋昏沉,大便沾馬桶

,知道是溼氣重了,以為溼氣重是脾胃的問題,自己用了一些參苓白朮散一類的健脾運溼藥,還是反反覆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你忽略了一個大問題。

我們身上管理水液的臟腑難道只有脾胃嘛?當然不是。

在中醫裡,人體水液分為三個源頭,分別是水之上源肺,水之中源脾胃,水之下源腎,這三個源頭,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水液的代謝,造成我們溼氣重的症狀。

所以溼氣重,用了健脾的藥物效果不好,可能就不單單是脾胃的問題了,我們需要分別在水溼的三個源頭臟腑考慮了。

溼氣有三源,只治脾可不行,參苓白朮散這樣搭配才有效

首先就是水之上源,肺。

中醫說,“肺主通調水道”,就是說肺氣可以調節體內水液的運輸,分佈和排洩。

肺可以把脾運來的水液運輸到全身,保持面板和其他器官的溼潤,還可以把水液運輸到腎裡,在膀胱裡變成尿液排出去,或者透過肺的宣發作用,把水液變成汗液從毛孔裡排出去。如果肺功能減退了,就會

咳痰咳嗽,出汗多,尿液少,眼皮水腫,容易感冒,舌頭溼潤,舌苔白厚

,這個時候可以在參苓白朮散的基礎上在配合一個補肺益氣的

玉屏風散

,脾肺同調,同時調理水之上源和中源。

溼氣有三源,只治脾可不行,參苓白朮散這樣搭配才有效

第二個,就是水之中源,脾胃。

脾主運化,可以執行代謝水溼,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溼氣重,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你知道肝鬱可以導致脾胃虛弱嗎?

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肝能克脾,肝氣鬱滯,就會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造成溼氣重。如果肝氣鬱滯了,就會經常

情緒不好,唉聲嘆氣,脅肋脹痛,打嗝放屁,心情不好

的時候,脾虛溼盛的症狀會更嚴重,這個時候可以在參苓白朮散的基礎上,再配合一個疏肝解鬱的

柴胡疏肝散

。消除造成脾虛的原因,肝不克脾,脾補虛弱,溼氣自然就沒了。

溼氣有三源,只治脾可不行,參苓白朮散這樣搭配才有效

最後一個,水之下源,腎。

《黃帝內經》說,“腎者水髒,主津液”。腎可以主持和調節人身體裡的水液代謝。如果腎陽衰微,溫煦身體的功能變差,身上的水液也就不能被溫化,就像地上有一個小坑窪,裡邊有積水,太陽一出來,水就幹了,腎陽如果不夠的話,我們身上的水溼就會一直停著。腎陽虛的時候就會

怕冷,腰痠冷痛,腿腳軟冷,下肢水腫,小便顏色淡,量會增多,排便的次數也會增多

,這個時候可以在參苓白朮散的基礎上配合一個

補腎溫陽的右歸丸

,補足身上的陽氣,增加化溼的能力。

溼氣有三源,只治脾可不行,參苓白朮散這樣搭配才有效

如果腎陽虛時間長了,腎陽無法補充脾陽,還會出現脾陽虛的症狀,比如肚子冷痛,怕吃涼的,經常拉肚子等等,這個時候再用參苓白朮散就有點弱了,可以參考一個

金匱腎氣丸

,來脾腎陽氣同補,利水化溼。

所以身上有溼氣了,不要只健脾化溼,也要考慮一下別的臟腑是不是也出現了問題,多髒同調,才能高效祛溼。

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