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城市裡消失的年味兒,你還記得嗎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幹門萬戶曈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王安石描述當時人們放煙花貼春聯過新年的景象。

春節放鞭炮這一習俗不知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延續多少年,本人已無心考證。從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後,鞭炮就霹霹叭叭的沒有斷過。遙遙的還能聽到鄰村的鞭炮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到天明,鞭炮拉得越響越急,整個世界都彷彿沉浸在濃濃的喜慶氣氛之中。黑漆漆的天空,禮花綻放,一閃一閃,彷彿是被人撕扯的黑綢布。土地彷彿也要被帶起來,跟著一起顫動、舞蹈。

放鞭炮是孩子們的樂趣,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孩提時代的事情。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提前讓媽媽把新衣服準備好,放在床頭,準備早上起來穿。一年難得做一次新衣服,穿新衣也是很能讓人興奮的一件事情。更讓人興奮的事是準備早早地起來拾鞭炮。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孩子的鞭炮都是大人買的,摔炮、拉炮、捏炮、禮花等什麼都有,不操心沒炮放。那時候一家一戶的都是買個一干二幹響,算是應應景,那顧得上孩子們啊!但再窮也抹殺不了孩子們愛玩的天性。孩子們總能找到他們的娛樂所在。

頭天晚上把鞭炮放在火炕上焙一焙,以免鞭炮受潮、拉不響。過去的人講究多,這鞭子不響,說不一定來年會走背運!如果大人不講究的話,在放的時候可以偷偷地截下來一小段,拆開來,留著以後慢慢放。但那個時候大人很少讓孩子們這樣做。

無奈只有三五個同伴,提前商量好,早上起來先把自家的鞭炮拉了,然後再相互結伴一塊兒去拾別人家放完沒響的鞭炮。那場景,像一幅圖,現在還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東邊鄰居鞭炮響了,趕快跑到東邊,穿著新衣服,摸著黑,西邊誰家鞭炮響了,趕緊的,跑向西邊,大半個村子,幾乎讓我們跑遍了,三五成群,也不知道害怕,記得那時候沒有月亮,天很黑很黑,村子裡沒有路燈,跑到各家各戶院子裡才會看到有電燈明著。好冷好冷的天,跑得全身出汗,透過燈光可以看到每個人頭上都在冒著白煙兒。天亮了,每個人的衣服兜子裡,都裝得鼓鼓的,滿滿的,一邊相互炫耀著收穫,一邊在嘴裡詛咒著某家大人的摳門,竟把鞭炮放在大荊條簍里拉,這損招真想得出,害得我們沒炮拾。

全國最早第一個禁放鞭炮的城市是天津,時間是

1907年2月3日。那一天,天津巡警局透過《大公報》釋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公告:“入冬以來,風高物燥,瞬屆年節,競放花爆。起花雙響,高入雲霄,遺火落下,貽害非小。販賣燃放,均于禁條。特先曉諭,廣為勸告,父戒其子,兄為弟導,子弟有犯,父兄枷號,倘敢故違,決不寬饒。”但是那次禁放,並沒有擴充套件到全國。

第二次大範圍禁放鞭炮開始於1993年前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帶動下,短短几年時間,全國絕大多數中心城市都宣佈禁止在中心城區禁放。第三次大範圍禁放已於近年在國內各大城市推動。

對於禁放鞭炮,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比如以馮驥才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學者就認為,燃放鞭炮是重要的民俗,是春節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炮聲,年味就淡了。眼下傳統文化正遭遇到全球化時代的衝擊,如果我們不保護民俗的東西,傳統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軀殼。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天津這個一度最早禁止燃放鞭炮的城市,九十年代以來沒有加入禁放的行列。最近幾年,這種看法影響漸大,比如濟南等城市就經當地人大討論後,解除了禁放令。據說由於天津允許放鞭炮,還出現了北京人到天津過年放炮的旅遊

熱。

禁放鞭炮當然會對過年的氣氛有所影響,但是營造氣氛的手段是多樣的,比如廣東特有的買花、擺花的習慣,就很文明,也很環保。近年來推出的裝飾性的塑膠鞭炮,掛起來也很有喜慶的氣氛。至於禁放鞭炮就會影響年味,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還是有點誇張。畢竟,禁放就是禁放鞭炮而已。禁放鞭炮,這對過年愛看煙花的人,無疑是大煞風景,也大傷年味兒。

禁放鞭炮的爭議也由來已久。時至今日,全國大中城市,禁者、放者,兼而有之。

首先談“禁”。眼下,禁的東西不勝列舉。禁賭、禁毒、禁黃、禁腐敗.………此類一系列的禁,但凡有些正義感的人對此“禁”擊掌相贊!不禁危害國運、貽害眾生、不合民意。非禁不可!但有些存有爭議的東西卻從不言禁。比如:菸酒不知害了多少人;車禍不知傷了多少人;就連堂而之的許多各項體育競技比賽,也不知有多少人為它受傷,送了命…………但從未聽說要禁什麼。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不可因噎廢食吧。

那麼談到炮禁與放的不同看法,必然要探討的問題是“度”的判定問題。燃放鞭炮到底造成了多少人傷亡?到底引起多少實實在在的火災?造成了多大程度的空氣汙染?有沒有切實辦法減少和杜絕這樣的損失?如果因為燃放鞭炮造成的損失是無法避免的、損失是巨大的、慘重的、不得民心的,燃放炮之舉當然要禁,而且禁得要堅決。反之,則“禁”得沒有道理,不合民意。

此“禁”豈不是費力不討好?

天津在二十世紀初時,是快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當時,城市建築以簡單窩棚式平房為主。冬季天乾物燥,加之早年鞭炮製作濫用火藥,極為粗糙,不規範,所以時常引發火災。故而,歷史上天津曾禁放鞭炮。但時隔不久,天津就

停“禁”了。

再看天津近數年來在燃放鞭炮一事上的事實,更可見此問題的真實情況。天津市是直轄市,人口乾萬,密度極大,街道狹窄,而近二十年來的事實說明,天津沒有因此發生重大火災和嚴重人身傷亡事故。這個十分有說服力的天津燃放鞭炮現象說明,燃放鞭炮並不是與災禍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為政府當局科學管理,才使得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節慶、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天津的大街小巷、鬧市中心、城區到處都是鞭炮聲震耳欲聾,處處硝煙四溢、歡聲笑語的海洋!

那麼人們不禁要想,我國還有幾個城市的人口密度比天津大?在中國人傳統的、舉國歡慶的春節期間,在中國老百姓普遍認同的燃花放炮,過幹年曆史傳統吉慶的問題上,輕言“禁”,豈不是大煞風景?

接下來就更好玩了,有埝兒的放一塊兒,沒埝兒的放一塊兒。有埝兒的就放,在樹洞裡放,在牆縫裡放,凡是大人想不到、感覺不可思議的地方,孩子們都覺得很有意思:雪地裡,瓶子裡,窗臺上,牛背上,甚至是牛糞上,都放過炮。如果跑不及,就會濺一身的牛糞,到家註定要捱罵,所以更有刺激性。沒有熗兒的,就從中間掰開、一分為二,點著呲花,或把炮圍成一圈兒,或圍成各種造型,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你點著我,我點著你,看誰點著的炮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手上臉上都是黑黑的,大人準會嗔怪道:又玩成花狗臉兒了?!

新衣服沒穿幾天,袖子上,衣角邊,褲腿上,都會燒一個一個的小窟窿,當然又少不得再挨一次罵,但心裡還是美滋滋的!

春節燃放鞭炮,不能一禁了之。禁放不能根本解決汙染問題,也不能根本杜絕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春節燃放鞭炮,是中國2000多年以來不變的民俗。現在有人說,春節燃放鞭炮是中華民族的民俗,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跟隨新時代發展這個步伐去改變民俗。這話雖然不無道理,民俗固然會在時間的消磨中改變,但不能一禁了之。這樣做,對於本就消失而且需要保護和延續的一些春節民俗無異於釜底抽薪。

既然百姓不能隨意燃放,那麼政府是不是可以組織一些一定程度的定時定點公共的新年燃放活動呢?如果連這都不行,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意境,還能體會到嗎?#夏日生活打卡季##新人小白求過百粉##你接觸頭條是為了賺錢還是什麼##俄方:烏克蘭公民謀殺了杜金娜##女孩江蘇買房每天坐高鐵去上海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