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棋局,棋局裡的女王

最近英女王去世的訊息鋪天蓋地。對女王的評價兩極分化,有人稱讚她是跨時代的偉人,有人說她不過是聚光燈下的偶像。同樣是遠在中國的吃瓜群眾,為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對日不落帝國的莫名嚮往

女王是一個符號,跟隨女王而去的,還有大英帝國一去不復返的榮光。回到女王登基的1952年,英國雖然在二戰中元氣大傷,但作為同盟國的核心成員,歐洲戰場的主要戰力,雅爾塔會議的發起者之一,站在帝國餘暉裡,彼時的英國還是有些頭面的。在新王加冕的海上閱兵式上,400艘戰艦排開,綿延7英里,可謂帝國雄心不死,只是當初大英的家人們以為的帝國谷底,不成想已然站在了帝國未來七十年的巔峰,後面的日子過的一天不如一天。

看看如今的一地狼藉,換誰都如鯁在喉。女王前腳剛走,小跟班印度就說,先把皇冠上的鑽石還了唄,還想帶走啊?更不客氣的是澳大利亞、紐西蘭,說要走向共和,不想再玩君主立憲這一套了。更不要說本來就天天鬧分家的蘇格蘭,要不是女王苦口婆心的勸阻,早就散夥了,現在女王走了,估計蘇格蘭又要開始收拾行李了。人心散了,英聯邦還要不要繼續?英國人終於感受到了當年被他們洗劫的大清的無奈,這大英是要亡啊!

人們面對社會變遷時的無力感

人類基因裡對變化有著本能的恐懼。反過來,大家對於不變的東西就有著本能的依賴,一系列不變的東西構成了人們的安全島。尤其是在每個人出生以前、認知階段、成長期間一直如此的事情。比如英國有個女王,這個事情可能離你很遠,但不妨礙它讓你安心。

就像有的強迫症患者要時刻確保自己的東西都在原位,不能接受變動。除了眼前的事物,你世界觀裡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同樣如此,熟悉的東西少了,原有的秩序變了,都會引起你的恐慌。秩序是如此重要。變化帶來的恐懼會時不時的爆發,而引起某次爆發的變化不需要很大。老人家常說世道變了,其實反應的是個人在面對變化時的無力感。

全民偶像真空背後的群體失落感

每個領域需要打造自己的偶像,社會需要一個全民偶像。人類早期以萬物為偶像,後來以神為偶像,發展到以人為偶像。在君權神授的觀念下,君王是天然的全民偶像。一些國王雖然行為不端,甚至卑鄙齷齪,但並不妨礙他們的偶像身份,就像吸毒、嫖娼不影響一些粉絲的忠誠一樣,反而認為這是對忠誠度的一種試煉。

君權神授的觀念在英國的影響更甚於中國。在中國,早在秦朝末年,陳勝就大膽質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英國人則在用行動響亮的回答,有種!英國在一千年的歷史中經歷了十多個王朝,但君權一直沒有旁落,王朝的更替都在近親之間,各朝的國王都沾親帶故。哪怕是丹麥人克努特徵服了英格蘭,還要娶上朝國王的遺孀,維持血統上的體面。

偶像讓大家在理性認知之外,附加了更多的個人情感。大家用是非功過去評論女王值不值得紀念方向就錯了,那一套是用來評價首相的,偶像不需要評價標準。就像你去跟一個粉絲討論她的偶像演技是否過硬,或者拿吸毒、嫖娼去噁心她一樣,是自討苦吃。

英女王在位七十年,碌碌無為也好,明哲保身也好,都不重要。粉絲對偶像都有一種錯覺,除了同住地球村外,人家明明跟你沒毛線關係,粉絲卻會把偶像當成親人對待,覺得偶像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親人走了,難過是不可避免的。這也解釋了女王遠在香港的“孝子賢孫”比送葬的直系親屬哭的更傷心的奇景。

有意思的是,一度傳聞英國拒絕我國代表團參加女王國葬。不參加也罷,緊接著還有安倍的國葬邀請,吃席還得趕場。現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份子錢還是能省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