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有個“陝西村”,人人會說陝西話,卻不知大清已經亡了

歷史上,由於戰亂等原因會造成人口的流動,造成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在我國甘肅就有一個民族是羅馬人的後裔,他們長著高鼻樑,稜角分明,和亞洲人體貌特徵差異很大,這些人就是由於當年戰亂遷徙到中國來的。同樣的,在俄羅斯境內,也有一箇中國部落,這個部落的人都說著陝西話,而且對中國的歷史認知還停留在清朝,很多沒有出過遠門的人都不知道大清已經亡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俄羅斯有個“陝西村”,人人會說陝西話,卻不知大清已經亡了

“陝西村”的人們其實屬於東干族,東干人是中國西北迴民後裔,歷史上曾兩次遷居後逐漸定居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國,經過130多年的繁衍,和期間新的遷入和繁衍,目前東干族人口逾15萬,是中國在海外最大的回族群體。清末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我國西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規模回族農民起義,有一部分人就離開了中國,開始了遷徙,於是就形成了後來的東干族。

俄羅斯有個“陝西村”,人人會說陝西話,卻不知大清已經亡了

是因為他們靈魂中對傳統文明不可遏制的依戀,今天踏上中亞大地的國人才會驚奇地發現,在東干人居住的楚河谷地,依然保留著熟悉的陝西味道。在生活習慣上,東干人至今仍然保持著中國西部,尤其是陝西地區的諸多風俗習慣。比如,他們喜歡吃拉麵、水餃、包子,吃飯用筷子,喜歡唱秦腔和陝西民歌等。他們把政府機關稱作“衙門”,把政府官員稱為“大人”,稱店鋪老闆是“掌櫃的”。

俄羅斯有個“陝西村”,人人會說陝西話,卻不知大清已經亡了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徵。作為中亞的一個外貌特徵和文化特徵明顯的民族,東干族必然引起當地人的關注。早在蘇聯時期,已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學科——東干學。自從我國實行“一帶一路”政策以來,東干族和國內的交流變得越發的頻繁。很多東干族的孩子都會選擇來到中國讀書。他們畢業後,有的會選擇回國從事華文教育工作;有的去中亞中資企業做翻譯和交流工作;也有一部分會繼續留在中國攻讀碩士學位,拓寬專業領域。一百多年來,東干族的祖輩有許多鄉音未改,風俗依舊,從未中斷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