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在漢語成語裡有“判若鴻溝”一詞,比喻的是事物界線清楚,區別很明顯。魯迅先生的《後記》中就有對這個成語的應用:“從此之後,中國文壇新舊的界線,判若鴻溝。”

“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這個詞的來歷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由於國人對楚漢戰爭的熟知程度甚深、熟悉範圍甚廣,所以對於鴻溝這個詞大家往往瞭解的是其作為分界線的屬性,乃至於今天更有“數字鴻溝”一說,形容網際網路應用的不平衡,差別極大。

其實鴻溝在最早是一條運河,不僅不是作為分界線使用,反而是溝通起黃河中下游地區各國的重要交通大動脈。

“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戰國時的鴻溝

公元前361年戰國魏惠王自安邑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第二年也就是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就開鑿以大梁為中心溝通黃河與潁水的“鴻溝”。自今天河南省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向南流入圃田澤,又自引渠東流經中牟縣、開封縣北,折而南流經通許縣東、太康縣西,至淮陽縣東南入潁水。把當時黃、淮之間的濟、濮、汴、睢、渦、潁等水聯結成水道交通網。

鴻溝其名在《竹書紀年》也作“大溝”,以“鴻”與“大”同義。鴻溝於魏惠王十年至十八年(前360一前352年)間開鑿,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又一次修築,是經過多次修築而成。

“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鴻溝水系圖

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於楚。”由大梁經睢水向東可到達宋都睢陽,再向東可至彭城,再入泗水北上轉入菏水可到商業都市陶(今山東定陶),從大梁沿鴻溝幹流南下可到達陳都宛丘;經渦水或穎水入淮,可到淮水沿岸的下蔡(今安徽鳳台);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可以透過洧水、穎水支流由水路與大梁通;由鴻溝進入黃河,可到黃河沿岸的衛都濮陽。此外,透過鴻溝可以進入黃河、濟水和淮、泗等水系,向南可以到達太湖、東海以及錢塘江,向東可以到達齊都臨淄,向西可以到達洛陽。

“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秦朝時的鴻溝

鴻溝這條溝成為了中原地區的水上交通樞紐,不僅促進了商業交往,還有助於改善沿途的農業灌溉條件。《河渠書》記載:“……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魏都大梁憑藉優越的交通條件很快成為“諸侯四通,條達幅湊”的交通樞紐。並且魏國也因此富國強軍,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鴻溝除了有交通、灌溉的作用之外,還有作戰工具以及勢力範圍界線的作用。秦始皇在攻打魏國時,大將王賁“斷故渠,引河東南出,以灌大梁”,這條引河東南出所用的河溝,就是鴻溝。這條給魏國帶來巨大財富,富國強軍的交通大動脈,最終成為了魏國滅亡的幫兇。

“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楚漢戰爭形勢圖

時間到了秦朝滅亡之後的楚漢爭霸之時,項羽和劉邦在滎陽一帶打得難解難分,兩軍人困馬乏,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於是:“漢四年,項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東為楚。”這條溝又成了兩大勢力的分界線,並且最終因為這件事,使鴻溝聞名於天下,最終也成就了它形容兩方或者幾方差別十分巨大的專用詞語。

“鴻溝”是條什麼溝,它不是割裂兩國的界線,而是連線多國的動脈

漢朝時的狼湯渠

鴻溝在漢朝之後改稱狼湯渠,而隋朝開鑿通濟渠時也以它為基礎。後來在宋朝時因為黃河氾濫、缺少清淤治理,逐漸淤塞。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