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兩次都選擇柔弱的儒生接班,霸氣的朱棣不香嗎?

朱元璋一直是個頗富歷史爭議的人物,他的仁政很多,諸如人口普查、清丈土地、興修水利、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等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而他的霸政也不少,例如設錦衣衛、濫殺大臣、大用酷刑等鞏固政權的措施。

然而,他所有的行為都存在正當的理由,如果說他的仁政是他在親身經歷民生疾苦後所體悟出的治國良策,那麼高壓統治也正是他在亂世中所悟出,立足於皇位的必要手段。

因為親眼見證元朝的荒唐,所以他要改革,因為身處於亂世,所以不得不使出非常手段,即使這樣的作為,會在日後留下千古罵名。

朱元璋為何兩次都選擇柔弱的儒生接班,霸氣的朱棣不香嗎?

從朱元璋後期的統治我們可以發現,他極盡所能的在為他的接班人鋪路,能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大明開國之初所使用的治國之法,只是立國初期國家政權不穩定時所採取的非常措施,並不代表能成為日後長長久久的國法;朱元璋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所以他給兒子朱標的教育並非純粹的武功騎射,而是找了一群連他自己也不瞭解的文人來培養兒子。

朱元璋為何兩次都選擇柔弱的儒生接班,霸氣的朱棣不香嗎?

這樣的教學效果好不好呢?太好了!而且好得過頭了。朱元璋沒想到儒家文化的力量如此之大,把兒子徹底塑造成一個宅心仁厚、溫文儒雅的書生,看到父皇種種殘酷的施政,竟大膽地跳出來阻止,並大力灌輸父親仁厚的儒家思想,公然與父親唱反調。從朱元璋扔棘條給朱標一事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並非毫無理智地濫用極刑,

他知道這些做法為人道所不容,可是就如同他自己所說,治國之初,用嚴刑峻法整肅吏治是必要的,而且最重要的,他曾嚴禁後人效法。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把朱標培養成一個儒生的原因。

朱元璋為何兩次都選擇柔弱的儒生接班,霸氣的朱棣不香嗎?

但是,兒子朱標很顯然沒有理解父親的苦心,不僅多次在這個點上與父親發生衝突,更不止一次激怒朱元璋,甚至最後“驚嚇成病,抑抑而死。”朱元璋萬萬沒想到自己精心培養出來的接班人最後竟以這種方式作終,但人死了不能復活,他只能再選下一個。從皇子中挑太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前太子夭亡之後,嫡長子已死,就算有較長者先立的成規,皇子們也不免抱著一絲希望,這是宮廷政變的潛在因素。雖然朱標過於柔弱的性格引起朱元璋些許的不滿,因而也曾考慮讓與自己較為相似、霸氣凜然的朱棣當太子,終究還是以政治大局為考量選了太子的後代朱允炆,

而這個朱允炆,正是另一個儒生。

朱元璋為何兩次都選擇柔弱的儒生接班,霸氣的朱棣不香嗎?

為了兩個仁厚有餘、威武不足的接班人,朱元璋沒少殺大臣,寧可誤殺,不留餘孽的態度是後人評判他的汙點,然而,在當時的情況看來,這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縱觀朱元璋,我覺得,他的殘忍是有理由的,那是建立一個輝煌王朝所必經的過程,雖然這條路很坎坷、很不得人緣,朱元璋走得很勇敢,為了國家政局的穩定,為了兒孫後輩治國時不受開國功臣的制約,他最大程度的刪減了這些因軍功坐上高官的文臣武將,儘管這為他留下了千古罵名,儘管後世無人可以理解他這做法之後的大義,儘管史書永遠把他評成一個殘酷的惡霸,永世不得翻案

……這是另一種層次的勇敢,不得不讓人由衷地興起一股讚歎之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