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屍首還被挖出遊街示眾,李鴻章是罪有應得,還是時勢所迫?

李鴻章生前是晚清重臣,死後國內外對他評價都頗高,大概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在下葬55年之後,屍首會被人挖掘出來,用拖拉機拖著遊行,直至屍骨無存吧?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要從他修建包拯祠說起。當時的這個晚清重臣還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並沒有淪落到萬人唾罵的地步,他要給他家鄉的宗祠進行修建,也是沒有人可以指責的。後人猜測,他修建包拯祠是不是因為自己將來的墳墓會建在包拯祠的附近,因此才對包拯祠的修建格外上心。

死後屍首還被挖出遊街示眾,李鴻章是罪有應得,還是時勢所迫?

大躍進時期

,人們要在他的墓穴旁邊修建鋼鐵廠。當時的人們對於他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耿耿於懷,對於他的墓穴,自然也有不一樣的想法。在得到上級領導的批示之後,當地的生產隊開著挖掘機,把這個晚清重臣的墓穴給挖開了。不過,其實他的墓穴裡面並沒有太多的陪葬品,他的屍骨裹著黃馬褂,本身的自傳冊子放在了枕頭之下,棺木中只放著一把寶劍、幾枚銅錢、一副眼鏡、一塊懷錶和一根柺杖罷了。墓穴中的東西被悉數上交,而對於他屍首的處理方法,人們卻又不同的意見。

死後屍首還被挖出遊街示眾,李鴻章是罪有應得,還是時勢所迫?

最後,這個晚清重臣的屍骨被拖出來,連著拖拉機,在大街上拖行,“遊行示眾”。就這樣在大街上溜達了一圈之後,等到停下來,他的屍骨已經不成人形了,最終可以說是落得了一個屍骨無存的下場。現在,我們跳出了當時時代的限制,全面客觀地去評價他,可以看出這個人身上的矛盾。他既是一個忠心的大臣,其實也是一個愛國者,可惜置身於那樣身不由己的情況之中,為了保全國家大局,不得不在敵人面前,對於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一再退讓,把中國的很多土地拱手讓給了侵略者。那麼,百姓對於這個晚清重臣的厭惡,主要是什麼原因呢?

死後屍首還被挖出遊街示眾,李鴻章是罪有應得,還是時勢所迫?

首先,如上文所提及的,他簽訂了太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不管他的出發點是什麼,他所造成的結果都是沉痛的,是令國家蒙羞的,這也是很多人無法原諒他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點,他其實是當時晚清重臣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晚清朝廷腐朽落後,已經被稱作是“洋人的朝廷”了,他卻沒能規勸太后與皇帝,其實已經淪落成了“洋人的走狗。”現在有人說,李鴻章其實是在錯誤的局勢下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是無罪的。你們認同這個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