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者,必有過人之志

縱觀歷史,成就大事者,莫不胸懷大志。

漢高祖劉邦,原為秦代的泗水亭長,系區區小吏。有一次,劉邦到都城咸陽辦公務,適逢秦始皇、善加出巡。他在街頭見到了皇帝的威儀,便喟然嘆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聯絡劉邦後來斬白蛇起到義,繼而滅秦,又與項羽爭天下。至垓下決戰,劉邦終於開創了漢帝國的基業。他當初在街頭的感概之語,正是其胸懷大志的寫照。再如,隋末李淵曾任太原留守,雖為一方之主,但畢竟是“地方官”。即使如此,明眼人已看出他“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當時的晉陽令劉文靜也說李聚六淵“有四方之志”。事實證明以上的評判都是準確的。如果李淵沒有“四方之志”和“經綸天下之心”,便不會晉陽起兵,即使起了兵,也不一定會奪取天下。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這是很有道理的。

成事者,必有過人之志

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哪一級別,“志”永遠不可磨滅。也許當初正是那種雄心壯志將自已送上了“領導”的位置,那麼,在這以後,“志”同樣可以作為繼續前進和上升的動力。

成事者,必有過人之志

這段歷史故事都諒諄告誡我們: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在條件尚未成熟或身處逆境之時,不可輕舉妄動,以免過早地暴露自己而打草驚蛇。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志向和才幹,很物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或者引起他人的嫉恨,從而受到壓制和迫害。暫時的無所作為,並非膽怯、畏縮、逃避,而是等待時機。

同時,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要時時振奮自己的精神、努力不懈。但這還不夠,還應事事小心謹慎,連夜晚都不能疏忽大意。只有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才不會發生過失。在必要的時候,甚至需要躲一躲、退一退,即避開可能而至的災禍,同時也讓自己在冷靜中更好地審視自己、把握時機、做好準備、以圖將來更好的發展。

成事者,必有過人之志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潛藏、萌發、成長、全盛,然後由盛而衰的發展過程,人的行為應當效法這一自然規律,而作為領導者,尤應如此,在自強不息的同時,把握時機,善知進退。當力量薄弱的時候,應該隱忍待機,切忌妄動;當可以出世而又羽毛未豐的時候,應該以誠待人,積聚力量;在成長時期,一方面應該奮發有為,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謹慎處事;當機會來臨可以放手一搏的時候,應該把握最有利的時機、一舉成功。

任何人一開始都是平凡的,但是隻要能夠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弱小的終究會變得強大起來。自強不息的同時,我們也要認清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果條件不允許,就要在暫時的隱忍中創造條件,順應並利用客觀規律否則只靠蠻幹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