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己為何會選擇最低限度的薄葬?和曹操的行為有一定的關係

諸葛亮自己為何會選擇最低限度的薄葬?和曹操的行為有一定的關係

薄葬是三國時期出現的新潮流。此前的秦漢時期是盛行厚葬的,現今的考古發現中有大量的確鑿證據,比如秦始皇的兵馬俑、漢代墓葬的金縷玉衣等。

但是,東漢末年的長時間戰亂,大量前代的墓葬被盜墓者發掘,成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盜墓高峰期。不言而喻,厚葬程度越高的陵墓,遭受盜掘的程度也就越嚴重。甚至連

“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這樣性質極其惡劣、命名極不典雅的軍事官職也被割據軍閥任命了出來,成為後世的笑柄。

曹操本人就被袁紹的檄文揭發,說他曾經率領正規軍隊:

“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如此令人震驚和厭惡的殘酷現實迫使人們放棄厚葬,改用薄葬。亂世之中,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口銳減,也使厚葬失去了經濟基礎,更使人們加深了對薄葬的認同。於是,曾經充當“發掘墓葬總指揮”的曹操臨死之前也留下遺囑,要求必須採用薄葬,

諸葛亮自己為何會選擇最低限度的薄葬?和曹操的行為有一定的關係

“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更是在自己死前四年,就留下措辭極其嚴厲的“終制”,要求死後嚴格執行薄葬,“無藏金銀銅鐵,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如果親屬和臣僚不能嚴格遵守的話,那就屬於“不忠不孝”,他發誓在地下也不會保佑他們!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非常明智的諸葛亮當然也會在自己的後事處理中,斷然選擇薄葬的方式。

其次,諸葛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吸收了道家淡泊、寧靜的有益養分,對後事的處理當然就會更加通達、平和。

《莊子·至樂篇》記載,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周,在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非但沒有表現得悲痛萬分、痛不欲生,反倒“鼓盆而歌”。同樣對人生非常通達的諸葛亮,要求採用最低限度的薄葬,也是與“鼓盆而歌”相似的哲人行為。

對於在漢中為諸葛亮舉辦的喪事,後主劉禪特別派遣了使者前往弔唁致哀。

諸葛亮在前線不幸去世,是蜀漢王朝的又一歷史轉折點。至此,蜀漢政權積極向外進取的主動態勢正式宣告結束,開始轉入被動困守態勢的衰落時期。這正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自己為何會選擇最低限度的薄葬?和曹操的行為有一定的關係

要知道身系國家安危的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政權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和滅亡,他的兒孫兩代又如何英勇捐軀,上演出一門英烈、三代忠貞的悲壯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