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孫承恩第一年考上狀元,第二年就不在了

有一句俗話,叫“海潮過崑山,蘇州出狀元。”此話怎講?

蘇州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素以文化教育繁盛、科舉興盛著稱。明朝、清朝加起來500多年,全國一共出了202名狀元,其中蘇州就佔了35名,佔全國狀元數量的近五分之一。有的地方一個省產生狀元的數量,都比不上蘇州一個州府。難怪蘇州人會驕傲地稱本地的特產之一就是“狀元”。

天妒英才!孫承恩第一年考上狀元,第二年就不在了

不過,在清朝初期,蘇州在科舉上表現得並不耀眼。考了5科殿試後,居然沒有一位蘇州讀書人折得狀元桂冠。到了1658年,終於有人來為蘇州文化教育界“爭光”了。

這個人叫孫承恩。

孫承恩,字扶桑,蘇州府常熟(今張家港市鳳凰鎮恬莊)人,生於1619年。孫承恩出身官宦之家。他祖父孫森做過高州府同知,伯父孫朝肅、孫朝讓都考取過進士,官至布政使級別的封疆大吏。清朝入關後,孫朝肅、孫朝讓不願意出去做官,隱居在鄉間。但是,孫家依然是常熟當地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

名門望族有幾個特點。一是對子女教育抓得很嚴,二是家裡藏書豐富,三是長輩都是學識淵博之人,在子女面前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四是在本地有豐厚的人脈資源。這些特點,都有利於培養人才。

孫承恩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很早就走上了科舉考試的道路。孫承恩聰明好學,博才多識,寫得一手錦繡文章,聞名鄉里,被朝廷選拔進入國子監讀書。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頂級大學。

天妒英才!孫承恩第一年考上狀元,第二年就不在了

1654年,孫承恩以國子監太學生的身份,參加了順天府的鄉試,以第一名的身份被推薦參加第二年的會試。1655年,孫承恩參加乙未科會試時,沒有發揮好,在正榜名落孫山,只被副榜錄取。

清朝初期在會試中實行正榜、副榜制度。正榜為正式錄取,可以直接進入殿試;副榜沒有資格參加殿試,但允許參加下一科會試。孫承恩沒有考取正榜,垂頭喪氣,對未來失去了希望。這時候,他一位好朋友好言勸告,勸他參加1658年戊戌科會試。

在朋友的勸說下,孫承恩“捲土重來”,出現在1658年戊戌科會試上。這一次,孫承恩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不但錄取了正榜,還在殿試裡以一手漂亮的書法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讚賞,被欽點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

據稱,孫承恩獲得狀元還有一番曲折。

順治皇帝很欣賞孫承恩的文章和書法,可是開啟密封一看,孫承恩的籍貫很熟悉,與去年因順天鄉試作弊受到株連而流放關外尚羊堡的舉人孫暘一模一樣。那麼,孫承恩是不是孫暘的直系親屬呢?順治皇帝馬上派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親自去詢問孫承恩。

順治皇帝還真沒猜錯,孫暘是孫承恩的親弟弟。王熙與孫承恩私交很好,暗示他否認自己與孫暘的關係,孫承恩卻說:“禍福是命中註定的事情,我決不可以欺君賣弟。”

王熙再三勸告不成,只好搖頭離去。王熙走了一程,在內心深處為好朋友感到惋惜,又掉回頭去問孫承恩:“你不後悔嗎?”孫承恩堅決回答:“絕不後悔。”

王熙據實回覆順治皇帝。順治皇帝聽了後非常高興,認為孫承恩忠厚老實,人品可嘉,便揮筆將他點為狀元。

總而言之,孫承恩成為了清朝入關以來第6位狀元(不含滿榜狀元),也是江蘇在清朝的第3位狀元、蘇州在清朝的第1位狀元。

天妒英才!孫承恩第一年考上狀元,第二年就不在了

孫承恩考取狀元后,授任翰林院修撰。順治皇帝認為孫承恩為人處世很可靠,便經常把他招進宮裡,就軍國大事諮詢他的意見和建議。孫承恩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意見,也總是能讓順治皇帝滿意。一時之間,雖然孫承恩的官職並不高,卻是宮廷裡的“大紅人”。

1659年,清朝舉行己亥科會試。順治皇帝欽點孫承恩為會試同考官,協助主考官審閱試卷。

這一年夏天,順治皇帝按照慣例到南苑去狩獵、避暑。南苑又叫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苑內有永定河故道形成的大片湖泊沼澤,草木繁茂,飛禽走獸聚集,是難得的狩獵場所。順治皇帝狩獵、避暑,會帶上一批親貴大臣。孫承恩資歷很淺,照說是沒有資格追隨順治皇帝。但順治皇帝很欣賞他,特意將他帶在身邊。

南苑面積很大,在裡面不可能乘轎。順治皇帝將自己的御馬送給孫承恩,孫承恩騎術不精,騎上馬後遇上大風揚沙,馬匹受驚狂奔,將孫承恩嚇得魂不守舍,出了一身冷汗。

孫承恩受此驚嚇,中了風寒,又誤食了補劑,導致病情加重。沒過幾天,孫承恩病重去世,年僅40歲。孫承恩著作甚豐,留下一部《映雪山居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