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導語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是孟郊在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後所做的一首《登科後》,短短的十幾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古人金榜題名後的喜悅之情。在古代,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可以說是讀書人最大的夢想了,甚至與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一起並稱為人生四大喜事。

狀元是科舉制度出現後的產物,從科舉制度誕生到結束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歷史上有名可考的狀元也不過幾百位,相比於數量龐大的讀書人來說,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幾百位狀元並不是平均分佈在各個地區的,而是集中在個別的區域,而這種地理分佈特徵與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有著很大的關係。透過資料分析與視覺化圖表,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中國曆代狀元分佈比較集中的區域,以及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規律,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歷史變化發展的程序。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資料說明

1、資料來源:

文章中涉及的資料主要來源於《中國曆代狀元傳略》,再結合一些史籍中的記載以及部分網路資料,對書中的部分狀元名單修改增減,整理成最終的狀元榜(僅統計文狀元,不包括武狀元)。

資料僅作為參考,及文章資料分析與圖表製作的依據。

2、文章所涉及的資料:

歷代狀元人數:隋朝(進士):7人、唐朝:148人、五代十國:25人、宋朝:119人、遼:56人、西夏:1人、金:39人、元:35人、明:90人、大西國:1人、清:114人、太平天國15人,共計650人。

其中籍貫不詳的168人,籍貫可考的482人,少數民族21人。

出現過狀元的省級行政單位:江蘇省(79)、浙江省(65)、河北省(44)、河南省(40)、福建省省(38)、江西省(34)、山東省(31)、山西省(26)、安徽省(24)、陝西省(16)、四川省(16)、(湖北省)13、湖南省(9)、廣東省(9)、廣西(8)、內蒙古(8)、上海市(7)、北京市(6)、遼寧省(3)、甘肅省(2)、貴州省(2)、寧夏(1)、吉林省(1)。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中國曆代狀元地理分佈規律

地理分佈統計圖所用的資料為籍貫可考的狀元人數,隋朝為有記載的進士人數,共計482人。

隋朝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由於隋朝只設置進士科,沒有狀元這一說,所以隋朝統計的只是進士科的第一名,但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狀元。

這裡我們也把隋朝一部分有文字記載的中進士的人也算進來統計了,共計7人。

從圖中可以看出來,大部分進士來自於北方的省份,南方只有湖北和江蘇兩個省份各有一人,因為在隋朝之前,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

隋朝之前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一系列戰爭給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到了隋朝經濟才得以短暫的恢復。

唐朝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唐朝有明確記錄籍貫的狀元中70%以上都是北方人,共51人,南方有19人,北方省份中又以河北省最多(18人)。

相比於隋朝,唐朝時期南方籍貫的狀元開始增加,時間點主要是唐朝後期,“安史之亂”之後。

南方省份中,又以江蘇省人數最多(7位),這跟唐朝後期江南地區經濟地位的提高有直接關係。

五代十國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五代十國是歷史上比較混亂的一段時期,有明確記錄籍貫的狀元共18人,南方12人,人數最多的是福建省(3人),北方6人,南方籍貫的狀元開始超過北方籍貫的狀元。

除了五代十國的政權大部分集中在南方的一方面原因外,另一方面跟人口的遷移和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很大的關係。

宋朝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到了宋朝,大部分狀元的籍貫史料中都有記載,119名狀元中籍貫不詳的只有四位,剩下的人當中,南方籍貫的狀元大幅領先北方,70%以上都是南方人(85人),北方籍貫的不到30%(35人),北方省份河南省最多(20人),南方省份浙江省最多(25人)。

宋朝時期,全國的經濟中心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南到北的轉移,南方地區的經濟水平和人口數量迅速發展,尤其是江浙一帶,對於整個宋朝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經濟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推動教育水平的提高,這一點在我們現代來看,也是非常符合的。

遼、金、西夏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遼、金、西夏這三個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遼國有記載的狀元共有56名,其中49名籍貫不詳,由於籍貫不詳的比例太高,所以沒有單獨做分佈圖,剩下的7人分別分佈在河北省(3人)、遼寧省(1人)、北京市(2人)、山西省(1人)四地,全部位於北方。

金國有籍貫記載的30名狀元中,全部來自北方省份,其中山西省最多(14人)。

西夏有記載的狀元只有一人。

從地圖中可以看出來,遼、金、西夏這些地區的狀元分佈,跟其所國家佔領的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元朝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元朝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且元朝還是歷史上少數民族狀元出現最多的時期,有記載的35名狀元中,一半都是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內蒙古地區人數最多(8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元朝的統治階級是蒙古族,在民族政策上採取歧視政策,分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種。

表現在科舉上,就有了左右榜之分,左榜漢人、南人,右榜蒙古、色目人。所以科舉產生的狀元中有一半都是少數民族。

明朝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明朝時期有記載的90名狀元全部有籍貫可查,這一時期南方籍貫的狀元(80人)相比於宋朝,比重又有所上升,佔到了總人數的90%左右,北方的狀元只有10人。

其中浙江、江西兩省人數最多(19人),江蘇次之(15人),北方省份人數最多的山東省也只有2人。

清朝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清朝有記載的狀元人數共114人,除了籍貫不詳的三人外,南北方的比例與明朝大致相當,南方人數佔到90%左右(99人)。

與明朝有些區別的是,清朝時期,南方籍貫的狀元更加集中於江蘇(45)、浙江(20)兩省,這兩省的狀元總數佔到清朝狀元的一半以上,而江西省(3人)相比於明朝時期人數大幅下降。

中國曆代狀元總體分佈特點及原因

地理分佈特點及原因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從中國曆代狀元分佈圖中可以看出來,所有籍貫可考的狀元中,數量比較多的北方省份主要是河北省(44人)、河南省(40人),南方省份主要是江蘇省(79人),浙江省(65人),且南方狀元的數量要大於北方狀元。

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的分佈規律,主要原因是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唐朝後期,南方地區尤其是江浙兩省和福建一帶的東南沿海地區,漢族人口大量流入,再加上南方適宜的氣候條件,使得南方農業經濟迅速發展,逐漸取代北方的地位,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文化繁榮的重要基礎,百姓生活富足,社會繁榮安定,人們才會有心思去讀書做官尋求自身的發展。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從南、北兩方面來看,南方的江浙地區狀元數量位居前列的一方面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機構的普及也是促進江浙地區教育水平發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科舉》中記載,江浙及福建地區的官學、私學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州學普及率均達 100% , 縣學普及率則超過 80%。

明清時期,根據《大明一統志》中的記載,全國有書院308 所 , 長江流域各省達 230 所 , 佔全國總數的 84% , 北方各省僅有書院 48 所 , 佔 15。6% ,南北之間形成極大的反差。

同時,江浙地區“勤於詩書,習文重儒”的風氣,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當地的人民。

北方狀元人數比較多的河北、河南、陝西等省份,狀元數量比較多的時期主要是在唐朝前期,也就是“安史之亂”以前,人口還沒有大規模向南遷移的時候。

除了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之外,政治因素的影響也是一方面,因為這些區域內的比較重要的城市北京、開封、西安等城市都曾經作為各朝的政治中心。

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文化氛圍,對於有心入仕的文人來說,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南、北方狀元人數統計所用的資料為籍貫可考的482人,其中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 、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上海作為南方省份統計,共計303人,以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寧夏作為北方省份統計,共計179人。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從歷代南北方狀元人數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狀元的分佈重心是由北向南逐漸轉移的。

唐朝之前,有籍貫記錄的狀元中北方人數是遠遠多於南方的,到了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以後,人口的流動帶動了南方地區的開發,經濟中心也開始向南轉移,南方地區湧現出了很多人才。

到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以後,南北方籍貫的狀元數量發生了大轉變,南方大幅領先北方,同時江南地區也逐漸成為了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

到了明清時期,南方籍貫的狀元比例變得更高了,幾乎佔到了90%,尤其是東南沿海的江浙地區,已經成為了全國的人才基地。

朝代分佈特點及原因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影響歷代狀元人數的因素一方面是國家領土、人口數量、政權是否穩定,經濟發展水平。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狀元人數比較多的唐、宋、明、清政權,都是國土面積比較大,人口數量多,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同時政權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的朝代,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和平發展時期。發達的經濟水平,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教育發展的基礎。

另一方面開科次數也是影響狀元人數的因素,開科次數越多產生的狀元數量也就越多。

根據《中國曆代狀元傳略》的記載,唐朝開科263次,五代十國開科47次,宋朝開科118次,遼國開科57次,金國開科39次,元朝開科16次,明朝開科90次,清朝開科112次,開科次數的多少直接影響狀元的數量。

中國曆代狀元姓氏統計

姓氏統計部分除了21名少數民族的狀元之外,一共統計了629名狀元,排名前十位的狀元姓氏分別是

王、李、張、劉、楊、陳、鄭、孫、趙、吳。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除了圖中所列的出現五次以上的狀元姓氏之外,其他狀元姓氏如下圖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影響狀元姓氏出現次數的因素,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姓氏的人口數量,人口基數越大的姓氏出現狀元的機率就會更大。

以2019年我國各姓氏人口數量排名來看,人口數量最多的前幾個姓氏基本與狀元姓氏的排名相同。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中國曆代狀元擔任高階官員的情況統計

這部分的統計標準是以有記載的擔任過高階官員的狀元,各朝代根據官制的不同,統計的標準也不相同。

唐朝統計標準為三省六部的最高長官,以及宰相,符合標準的狀元共計10人。

五代十國時期官吏設定大都沿用唐朝制度,統計標準也按照唐朝,符合標準的共計2人。

宋朝統計的標準為宰相級別的官員,包括參知政事、平章事,樞密副使、樞密使,三司使等級別的官員,符合標準的狀元共計25人。

遼、金統計標準同宋朝,符合標準的狀元共計10人。

明朝時期,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內閣權利逐漸增大。明朝這部分狀元的統計標準包括內閣大學士(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以及內閣首輔。

符合標準的擔任過內閣大學士的共計17人,其中11人都曾擔任過內閣首輔。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清朝的統計標準為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六部尚書以及軍機大臣,符合標準的狀元共計14人,而且這些狀元都擔任過其中的多項官職。

除此之外,太平天國也出過一位女侍史—傅善祥,後來又升任“簿書”,負責幫助東王楊秀清批閱檔案,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狀元。

西夏也出過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狀元,他是西夏唯一一位狀元,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西夏第八位皇帝李遵頊。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總的來看,狀元擔任高階官員的比例最高的朝代是宋朝,20%以上的官員都曾擔任過高階官職,這跟宋朝重文抑武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北宋。

除此之外,明清兩朝狀元擔任高階官員的比例也很高,文人能夠透過科舉順利入朝為官,這跟當時穩定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這些只是狀元擔任高階官員的情況,如果標準再降低一些的話,各個朝代的比例還會有所上升。

狀元中的狀元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有“連中三元”的說法,就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都是第一名。

這種情況在中國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歷史中出現的次數少之又少,但是《中國狀元傳略》中仍然記載了十四位連中三元的牛人,基本相當於百年才出現一個,說他們是狀元中的狀元也毫不為過。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中國曆代狀元榜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歷史上科舉狀元的分佈特徵

總結

中國曆代狀元的地理分佈特徵為南方多於北方,江浙一帶及東南沿海地區分佈比較集中;時間上從唐朝後期開始南方的狀元超過北方,且人數差距越來越大,並且越來越向江浙地區集中;國家安定的大一統時期產生的狀元數量比較多;形成這種分佈特徵,主要是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也與當地的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有一定的關係。

參考資料:《中國曆代狀元傳略》、《中國古代狀元分佈的文化背景》、《中國歷史地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