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親當眾受辱,諸葛恪只用兩個字就成功化解窘迫

面對父親當眾受辱,諸葛恪只用兩個字就成功化解窘迫

原文

諸葛恪字元遜,諸葛亮兄瑾之長子也,少知名。恪父瑾面長似驢。

一日,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

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註釋

1、諸葛恪

(kè):三國時期吳國權臣。

2、會

:聚集,會合。

3、檢

:標籤。

4、乞請

:請求。

5、益

:增加。

6、因

:於是,就。

7、舉

:整個,全。

譯文

諸葛恪字元遜,他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的大兒子,年少的時候就很有名。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

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讓人牽一頭驢進來,用長標籤貼在驢的臉上,在標籤上寫著“諸葛子瑜”。

諸葛恪跪下說:“我請求大王讓我用筆加上兩個字。”孫權就同意了並給他一支筆。諸葛恪在標籤上接著寫了“之驢”兩個字。所有在座的人都笑了起來。孫權於是把這頭驢賞賜給了諸葛恪。

面對父親當眾受辱,諸葛恪只用兩個字就成功化解窘迫

文言知識

面對父親當眾受辱,諸葛恪只用兩個字就成功化解窘迫

說“因”:

“因”是“茵”的本字,古字形就像一個人躺在席子上。

“因”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1、指“於是,就”。

如上文中的“因聽與筆”。又如,《黔之驢》:“因跳踉大㘚,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2、指“憑藉,依據”。

如“因公假私”,“因地制宜”。

3、指“承襲,沿襲”。

如《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4、指“原因,原由”。

如“前因後果”,“事出有因”。

5、指“由於,因為”。

如《崔秋浦柳少府》:“因君樹桃李,此地忽芳菲。”

人物故事:諸葛恪小故事

諸葛恪

,字元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諸葛恪體格肥胖,自幼聰明伶俐,二十歲就被任命為騎都尉,後來成為了吳國的名將和權臣。

下面通過幾則小故事,來領略一下諸葛恪的才思敏捷。

面對父親當眾受辱,諸葛恪只用兩個字就成功化解窘迫

一、巧答孫權

因為諸葛恪身形肥胖,有一次,孫權故意問諸葛恪:“你近來用什麼方法來娛樂,使得自己如此肌肉豐潤呢?”

諸葛恪回答道:“我聽說有錢的人會把居室裝潢得十分漂亮,而有德的人因為心理平衡,身體自然無病,所以會健康豐腴。我不敢娛樂放縱,只是努力培養自己的美德罷了。”

二、妙回太子

諸葛恪曾經輔佐太子孫登,有次,太子孫登有意嘲弄諸葛恪,說道:“諸葛元遜應該吃馬屎。”

諸葛恪說:“希望太子吃雞蛋。”

孫權說:“別人讓你吃馬屎,你卻讓人吃雞蛋,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恪說:“因為馬屎和雞蛋是從同樣的地方出來的。”

聽到這些,孫權大笑起來。

三、智對張昭

一次宴會上,有隻白頭鳥飛停在宮殿前。

孫權隨口問道:“這是隻什麼鳥?”

諸葛恪說:“這是隻白頭翁。”

在座的眾人張昭年齡最大,滿頭白髮,懷疑諸葛恪在戲弄他,就說:“從來沒有聽過有鳥叫這個名字,如果有‘白頭翁’,那諸葛恪能再找出一隻‘白頭婆’嗎?”

諸葛恪說:“不是所有鳥的名字都能成雙成對,有種鳥叫‘鸚母(即鸚鵡)’,將軍能再找出一隻‘鸚父’嗎?”

張昭不能回答。

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

啟發與借鑑

面對父親當眾受辱,諸葛恪只用兩個字就成功化解窘迫

面對自己的父親當眾被嘲笑,諸葛恪沉著應對,只加了兩個字就成功化解了窘迫,轉危為安,由此可見諸葛恪的才思敏捷,機智過人。

我們平時會遇到許多突發的狀況,或窘迫,或難堪,有時甚至劍拔弩張。此時是針鋒相對,逞一時之快,還是從容不迫,四兩撥千斤,非常考驗一個人的修養、智慧和應變能力。有時候避其鋒芒,換一種方式,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